萨其马 老北京的传统糕点发展到明清时代,已是丰富多彩,天下闻名了。 在清道光以前,北京糕点业名“糖饼行”。道光以后,又改称“烘炉”。“糕点”一词作为几种蒸制美点的统称,在清乾隆年间的史料上已可见到。《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当时每至年末,北京坊间便出现“蒸糕点,炸衬供,调羹饭,治祭品”的忙碌景象。看得出,这里的“糕点”有别于今日所言的“糕点”,而“糖饼”和“烘炉”则具有今日“糕点”一词的含义。 明代北京的糖饼行,主要由南北两案组成。南案主要由在京的江浙糕点商组成,在京开设南果铺,制售江南糕点;北案又称京案,主要由京城、通州、保定和涿县糕点商组成,在京开设京果铺,制售京式糕点。其中,通州和京城的回回糕点商在京开设的又皆为清真糕点铺,经营清真糕点。见于记载的明代北京糕点,有糖剂饼、栽松饼、象棋饼、顶酥(果馅顶皮酥)、鹅油方脯(玫瑰鹅油烫面蒸饼)、骨牌糕、毕罗、巧果、各色中秋月饼和重阳糕等等。其中,米糕一盒,值银三钱;中秋月饼,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沈榜《宛署杂记》)。明代文人陈眉公善品味,所制果饼朝野闻名,有“眉公饼”之称。今北京糕点“玫宫饼”即是陈氏“眉公饼”的谐音讹写。 明代北京民间的糕点铺不仅为坊民所熟知,而且有的还颇为帝后所了解。例如当时长安大街勾阑胡同一家糕点铺的糕点,就颇为明穆宗所嗜食。《野获编》载:“穆宗仁俭性成,尝思食果饼,询之近侍,俄顷,尚膳监及甜食房各开买办松榛等物,值钱十金,以进。上笑曰:‘此饼只需银五钱,便可于长安大街勾阑胡同买一大盒矣,何用多金耶?’内臣皆缩颈而退,盖上在潜邸久,稔知其价也。” 进入清代,北京糖饼行在原有南北两案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满洲饽饽”这一新的成分,糕点业内部的竞争遂激烈起来。从关外进京的满洲饽饽铺,为当权的皇室与贵族之家所必需,正如道光二十八年所立《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中所言,满洲饽饽为清代“国家供享、神祇、祭祀、宗庙及内廷殿试、外藩筵宴,又如佛前供素,乃旗民道所必用,喜筵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其用亦大矣!”正因为如此,所以满洲饽饽铺也同当时“内满外汉”的城市人口分布一样,占据了北京内城市井,外城则成为商北两案糕点商人的立锥之地。 在糕点的制售上满汉点各有特色。以用料而言,满洲饽饽铺擅用奶油,汉族糕点铺擅用大油,清真糕点铺则喜用香油。 在品种上,满洲饽饽铺主要制售供满人婚丧喜庆大事所需之各色满洲饽饽。例如“无馅以面和糖为之”的印面饽饽、“送寿礼用之”的寿意饽饽、叠落如“宝塔”的层台饽饽等等。其中,满洲饽饽铺的名品“萨其玛”,是“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石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如果在萨其玛上洒上红糖,其色即艳如芙蓉,是为“芙蓉糕”。满洲饽饽铺在制售以上满洲饽饽的同时,为了适应满人进京日久饮食习俗逐渐汉化的需要,还学会制做了不少汉族糕点,例如元宵、粽子、月饼、重阳糕等等。但是满洲饽饽铺的这些汉点,均采用满点的制作方法,加进了奶油。例如元宵的馅中掺入了奶皮,即为奶皮元宵;糯米用鲜奶浸后包粽,即为奶子粽;月饼的馅中兑入了奶皮,即为奶皮月饼;花糕中掺入奶皮,即为奶皮花糕。嘉庆以后,清国势渐衰,满筵中的饽饽桌渐无,社会对满洲饽饽的需求遂减。于是,满制汉点逐渐成为满洲饽饽铺的主要糕点。清人得硕亭对此曾作竹枝词云:“满洲糕点样原繁、踵事增华不可言。惟有棹张遗旧制,几同告朔饩羊存。”并在“惟有棹张遗旧制”下自注:“桌张,即饽饽桌子也。旧时旗礼,一切婚丧大事,俱有桌张,今渐无矣。” 京果铺和南果铺经营的糕点,除了应节的元宵、月饼和花糕等以外,尚有应时当令的碎蜜供、玫瑰饼、藤萝饼、五毒饼等等。 其中,京果铺聚顺和的“茯苓饼”,天下第一。清代著名文人俞樾每忆思食即诗兴大发,其(忆京都〕词云:“忆京都,茶点最相宜,两面茯苓摊作片,一团萝卜切成丝。不似此间恶作剧,满口糖霜嚼复嚼。”并自注:“京都茯苓饼萝卜饼最佳,南人不善制馅,但一口白糖供人咀嚼耳。”清真回回马思远的糯米元宵,早在清初雍正年间即已名噪都门,清人符曾对其有如下赞美之句:“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又“辇毂茶坊尽可观,马思远店尽盘桓。微行显达纷谈笑,各就相知饮凤团。” 滋兰斋的水晶糕,在清道光年间也被文人所称誉,《都门杂咏》“水晶糕”诗云:“绍兴品味制来高,江米桃仁软若膏。甘淡养脾疗胃弱,进场宜买水晶糕。” 制售姑苏美点的南果铺致美斋,以精制月饼、奶油槽糕、萝卜丝小饼、焖炉小烧饼等细点而为时人所推崇。其所制中秋月饼,为“京都第一”,“既大且厚,其馅丰腴,至有十三种之多。约以四块为一准斤,远近行销,真不证云南省之火腿月饼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致美斋的奶油槽糕,更令满人食后颇有怀乡之感。道光年间的《都门杂咏》致美斋“奶油槽糕”诗云:“蛋黄和面饶如饧,松子擎来香最清。妙制品惟供上用,奶油风味溯兴京。” 东四马市大街的芙蓉斋,所制黄、白蜂糕为“他处所不逮。糕不以面,而以米制,加之香脂油、核桃仁诸品,食之松腻,以其宣厚多蜂窝,故名之。更有碎蜜供一种,亦为独步,他家虽有,不若其酥而味厚,都人皆嗜之。”(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制售大八样、中八样、小八样,也就是今日所言的“京八样”的糕点铺,东城以东四南大街合芳楼为最佳。此店始建于道光年间,至光绪庚子年后歇业,全部店员及货色,皆移于东四北的瑞芳斋。北城则以桂英斋的八样为最佳,此斋在后门外路东,为当年东安门外专供宫中糕点的金兰斋之遗法。每年当桂英斋的蜂糕和蜜供上市时,旅京的江南人士便有如下之感:“蜂糕蜜供满街衢,方党江南土俗殊。春始荐新循礼,默邀神贶竞忘愚。”(王开寅《都中竹枝词》)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2 , Processed in 1.12830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