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代帝王庙见证华夏一统

2023-12-19 20:5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陈明|来自: 北京市方志馆

摘要: 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北侧有一座历代帝王庙,巍峨雄壮的景德崇圣殿富丽堂皇,殿顶的金色琉璃瓦熠熠生辉,殿内供奉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牌位。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更见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 ...
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北侧有一座历代帝王庙,巍峨雄壮的景德崇圣殿富丽堂皇,殿顶的金色琉璃瓦熠熠生辉,殿内供奉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牌位。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更见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一脉相承。

南京初建开先河

历史上,唐、宋、元等朝都曾建三皇庙或五帝庙祭祀先代帝王,但将三皇五帝及历代帝王会聚到一起进行祭祀的帝王庙为明朝首创。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洪武六年(1373),他出于“恢复中华”的需要,强化家国天下的中华意识,彰显明王朝的正统地位,在钦天山南建造形制仿太庙的历代帝王庙,用于祭祀“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这些帝王的塑像被供奉在庙中。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各朝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但秦始皇嬴政、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被认为功德有亏,不在祭祀之列。但是,为了充分展现他“中华大一统”的博大胸怀,促进多民族文化交融,缓和民族矛盾,朱元璋将元世祖忽必烈列入庙中祭祀,被后世誉为“太祖睿断”。
对历代帝王庙中各帝王的位次,朱元璋决定按照“先祖居中左昭右穆”的顺序排列:中一室祭祀三皇,东一室祭祀五帝,西一室祭祀夏商周三王,又东一室祭祀汉高祖、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祭祀宋太祖、元世祖。这种位次的排列开创了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的历史先河。

太庙是皇帝祭祀自己祖先的家庙,而历代帝王庙仿太庙之制,相当于把历代帝王按朝代早晚视为辈分。历代帝王庙俨然成为另一座“太庙”,只不过里面供奉的“先祖”来自不同朝代、不同地方,相同的只有一个——都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历代帝王组成一个“大家庭”,享受着后人的祭祀。

洪武七年(1374),历代帝王庙建成后,朱元璋前往祭祀。《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当朱元璋在忽必烈塑像前祭拜时,塑像面有泪痕。朱元璋笑着安慰他说:“你丢掉的天下,是你漠北草原本来就没有的,我取得的天下,是中原自古以来就有的,你还有什么遗憾呢?”忽必烈塑像听后便止住了眼泪。

后来,南京历代帝王庙不幸遭火灾焚毁。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决定重建历代帝王庙。经礼部奏请并经朱元璋允准,除原有帝王外,庙内新增37位名臣,其中木华黎等5位是元朝的大臣。洪武二十二年(1389)五月,历代帝王庙重建竣工。至此,这种祭祀帝王和名臣的格局就确定下来,于每年春秋祭祀,成为明朝祖制。

北京仿建遵祖制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皇位。几年后,他下令营建北京。但北京并没有修建历代帝王庙,而是每年春秋由南京的官员在当地祭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嘉靖年间。

嘉靖九年(1530),嘉靖帝朱厚熜厘定祀典,除了天地分祀外,又想起了历代帝王庙。他认为历代帝王庙远在南京,不便皇帝亲祀,在北京祭祀又没有场地,因此决定按照南京历代帝王庙的样式,在北京修建。于是,他下令工部选址建庙。

嘉靖十年(1531)正月十二日,工部上报将历代帝王庙建于阜成门内的保安寺内。该地地势平整,往西可通过阜成门到夕月坛,交通便利。嘉靖帝准后,同年三月十七日,历代帝王庙动工营建。但嘉靖帝等不及开建,就在文华殿亲自祭祀历代帝王。文华殿设置帝王5坛16人,丹陛东西分设名臣4坛37人。五月,嘉靖帝决定历代帝王庙不再设塑像,只按照太庙样式设置牌位,帝王牌位朱地金书,名臣牌位赤地墨书。

嘉靖十一年(1532)八月,北京历代帝王庙建成。嘉靖帝亲自到历代帝王庙祭拜,并且再次确定每年春秋祭祀历代帝王。

历代帝王庙(寻竹生 摄)

嘉靖二十四年(1545)二月,礼部给事中陈棐(fěi)上奏:“元以夷乱华,不宜庙祀,宜撤忽必烈及其臣木华黎等五人神主。”其实,早在嘉靖十年(1531)九月,翰林官姚涞就曾请求将忽必烈从祭祀名单中去除,但遭礼部驳回。礼部认为,忽必烈在元朝皇帝中属于贤明君主,且明太祖朱元璋将忽必烈列入祭祀君主之中,祖制不得更改。当时嘉靖帝同意礼部的意见。这次,他却同意罢祀忽必烈及木华黎等。罢祀忽必烈,看似偶然,实则反映了嘉靖帝面对鞑靼部俺答汗势力日益壮大,缺少应对良策,只好拿忽必烈的牌位出气。就这样,没有忽必烈牌位的历代帝王庙便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末年。

升格扩建证统绪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虽然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但顺治帝依然按照明朝先例,将朱元璋牌位迁入历代帝王庙,之后又将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的皇帝——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还有被嘉靖帝撤掉的忽必烈,以及相应朝代的部分功臣迁入。到了顺治帝晚年时,又增加了商、周、汉、宋、明等朝代的7位守成之君。之后,他认为辽太祖、金太祖和元太祖在位时没有统一天下,又罢祀了这三位皇帝。

康熙帝登基后,撤除了商、周等7位守成君主神位。他晚年时,对皇帝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认为开国者和守成者都要重视,对于亡国之君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明崇祯帝是亡国之君,但自万历帝多年怠政时就埋下了亡国的种子。因此,他要求大学士会同九卿认真讨论历代皇帝的得失。只是不巧,康熙帝还没有等到礼部的答复就去世了。

继位的雍正帝第一时间采纳了礼部上报的入祀164人名单,将历朝历代除亡国之君外的所有皇帝迁入历代帝王庙。雍正帝在位的13年中,5次亲赴历代帝王庙祭祀。雍正七年(1729),他下令修缮庙宇,到雍正十一年(1733)竣工时,还亲自书写历代帝王庙碑的碑文,并将石碑矗立在历代帝王庙正殿的东南。

乾隆帝继位后,对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尤为重视。在位60年中,他6次亲自祭祀,5次赋诗,10多次下圣旨。乾隆二十七年(1762),对历代帝王庙进行大修,正殿规格提升到“乾清宫级”,成为皇家等级最高的庙宇。乾隆帝认为,历代帝王庙供奉的是历代帝王的神位,应该与当今皇帝使用的寝宫规格一样。其实,历代帝王庙在建庙之初,正殿规格已经是“准乾清宫级”,其正殿景德崇圣殿为重檐庑殿顶,面阔9间、进深5间,象征“九五至尊”,全部为金丝楠木立柱,殿前带有月台,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这次大修把正殿顶的黑色琉璃瓦换为和皇帝寝宫一样的黄色琉璃瓦,外立面使用金龙和玺彩画,殿内继续保留雍正时期修缮的金坐龙天花彩画。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工程竣工时,乾隆帝亲自撰写了《重修历代帝王庙碑》的碑文,将石碑矗立在正殿的西南,与他父亲雍正帝的石碑东西并列。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提出“中华统绪,不绝如线”,认为在中华帝王传承谱系中,既包括正统王朝的帝王,也包括半壁江山的帝王,两者不可或缺,但由于能够入祀历代帝王庙的只能是值得褒扬的君主,因此才有选择地把原历代帝王庙中没有涉及朝代的部分皇帝入祀。在经过一番增减后,历代帝王庙的帝王最终达到了史上最多的188位。而辅佐帝王的历代名臣,从康熙时期的39位增加到包括关羽、司马光、文天祥、于谦等人在内的80位。

尽管明清兴建历代帝王庙是为了证明道统传承、祈求江山永固,但它也折射出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的中华大一统思想的本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代帝王庙受到很好的保护利用,1979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今天,它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讲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谱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2 13:15 , Processed in 1.09995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