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颐路是北京上世纪九十年代很有名的一条道路,它始于清代的一条御道,到了1936年修成了一条砾石路。顾名思义,从白石桥到颐和园,是许多北京的学生九十年代骑着车去中关村买毛片儿的必经之路。 当时许多跑香山、颐和园的长途车也都是白颐路上的常客,北京孩子最熟悉的小公共的常用语,比如“上一位就走”和“里面有大座儿”,也经常散落在这条白颐路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白颐路的称呼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条路被改名叫中关村大街,皇帝的御道被改名叫太监的坟墓,其实也是很有特色的一件事。 白颐路的起点就是白石桥,大家都听过名字,但很少有人想一想,这座桥究竟在哪呢? 白石桥的名字还是源于我们的老熟人郭守敬,他的通惠河上有11处控水设施共24座闸,其中的广源下闸又叫白石闸。然而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名字不是无缘无故的出现的,考虑到白石桥闸的上一座闸名叫广源上闸,而白石闸后来改名叫广源下闸,可以基本确定,在郭守敬确立这些控水设施之前,白石闸的“白石”二字就已经存在,一般来说,有闸就有桥,那么大胆推测,早在元代之初,这里就有一座桥,名叫白石桥,后来建闸后,正式的学名叫作广源下闸,但是民间都以“白石”为名。 元代通惠河的这部分是在古高梁河的基础上兴建的,高梁河其实在古籍中非常让人困惑,原因是一条高梁河的重要支流最后取代了高梁河干流的历史位置,造成了人为的混乱,实际上,这条支流是人工运河,就是现在长河,开凿于金朝,而历史上的古高梁河,是现在的双紫支渠。 既然在金代已经存在一条河,那么猜测河上必然有桥,这座桥,可能就是白石桥的前身。 但是白石桥的位置则始终有疑点,历来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白石桥位于真觉寺(即五塔寺)前方。 1999年水利部分疏浚长河河道时,在真觉寺前的河道下方发现了不少带有人工痕迹的大石,以及连接石缝的铁锭,由此怀疑,这就是曾经白石桥的遗址。 观点二,白石桥位于今天动物园内。 这个地点非常隐蔽,是在动物园的最西部,与畅观楼和宋教仁纪念塔遗址隔湖相望。如今那里既然没有水,也没有河道,就是一座孤零零的桥梁,南北走向,长5-6米,宽2米,桥南不远处一块石头上刻着“白石桥”三个字。 这两个观点哪个是真的呢?我觉得都是真的,白石桥的原址就在真觉寺前,然后1999年发现了基石,随后这些石头就没有下文了,本来按照正常的逻辑,在石刻艺术博物馆前发现的石头物料,肯定要放到博物馆里收藏,但是居然没有,那么它们哪去了呢?我怀疑,当时就被运到了离真觉寺不远的动物园西部,然后原物重新拼接成一座桥。 要知道,动物园的前身也比较悠久,历来有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包括对其中的河水和桥梁,都有专门的文章,但是里面唯独不见有这个地方曾经有水有桥的记载,那么基本可以确定,这座桥是空降的,出于种种原因,1999年或者2000年被搬到了这里。从此疏于管理。 明末清初有个史学家名叫谈迁,说这这里索性多说一句,小学时写作文,我写我爸的一个朋友姓谈,老师评语“这个姓有误”并画了一个大叉子,我自然要跟她犟到底,去找谈叔,我说借您的户口本使使,谈叔说干嘛啊,我说找老师抬杠去,谈叔大乐,说得了我跟你去。第二天他真的来到我们学校,找老师证明自己确实姓“谈”,给老师气了个大红脸,以后再也不叫我回答问题了。 谈迁写日记提到真觉寺前面是白石桥,往西是普觉寺,再西是明朝驸马万炜的白石庄,再往西一点就是万寿寺。 这里的普觉寺已经彻底拆光了,原址在首都滑冰馆,但是万炜确有其人,他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妹夫,万历十三年(1585年)与瑞安公主结婚,之后作为大舅哥的皇帝给妹妹妹夫赐了一座庄园,庄园的正门口,就是白石闸,也就是广源下闸所在地。 清末民初随着动物园的开发,一些道路也随之诞生,出现了跨越长河的需求,建的桥,以当地知名地标为名,叫作白石桥,至于真正的白石桥,则已经被淹没到河底了。 这座新的白石桥,从清末一直延续到了1997年,1982年白颐路第一次改造时,在旁边另筑钢筋混凝土的新桥,叫作白石新桥,两桥并用,1997年,白颐路再次改造,拆除了原来的桥,整体平移到了真觉寺,大家都以为那是曾经的白石桥,但是并不是,真正的白石桥现在还孤零零的留在动物园里呢。 (90年代的白石桥旧桥)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7 , Processed in 1.15960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