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州会馆、芥子园、九十五中

2024-3-23 23:4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凌洲|来自: 凌洲业话

摘要: 老北京曾被称作是“会馆的天下”,因为这种兴起于明朝的建筑、或称场所、组织,主要功能是接待各地进京赶考的举子;这种称为试馆,当然还有行馆和仪馆,即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的同乡会馆、和用于同乡旅京死亡停放 ...
老北京曾被称作是“会馆的天下”,因为这种兴起于明朝的建筑、或称场所、组织,主要功能是接待各地进京赶考的举子;这种称为试馆,当然还有行馆和仪馆,即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的同乡会馆、和用于同乡旅京死亡停放灵柩之用的,但这两种数量较少(仪馆更少)。而北京是明清帝都,大考皆要到此参加,故会馆云集。清末的《朝市从载》中说北京有会馆384座,而《顺天府志》记载为414座。实际鼎盛时期五百以上肯定是有的,其中除了原崇文区有30多处外,其余大部分都集中在老宣武。

至于原因就先不聊了,说说位于韩家胡同的广州会馆。众所周知,这一带是老北京著名的“红灯区”,韩家胡同原名韩家潭,即八大胡同之一。但此地“娱乐业”兴起于清中后期,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参加完皇帝生日庆典后就留在了北京,多驻扎于韩家潭与百顺胡同。因此北京有句老话儿叫“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清朝后期那种行业才真正发展起来。而韩家潭形成于明中期,当时有凉水河支岔流经此地、又因地势低洼、积水成潭、遍生芦苇,故得名寒葭潭(还挺雅致,让人联想到那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清康熙年间,内阁学士韩元少看中这里,觉得寒葭与韩家同音、有缘,故购地建宅,由此改称韩家潭,解放后改为韩家胡同。广州会馆位于韩家胡同25号,前身是清初大名士李渔的别墅,叫芥子园(比韩元少的宅子几乎同时期)。李渔是著名文学家、戏曲家、美学家、人称“李十郎”,明末曾为府学生,未曾入仕便赶上改朝换代;入清后无意仕途,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作品颇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

他在北京和南京都有叫芥子园的别墅,“地只一丘,故名‘芥子’......”取“芥子纳须弥”之义。康熙年间、他女婿沈心友请人编绘中国画技法图谱,因出版于南京李渔别墅,故名《芥子园画谱》,在中国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但凡学国画的、怕是没有没看过该图谱的。而且李渔对园林艺术造诣深厚,堪称造园大师,他所擅虽多,但自己最得意的是生平两大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二则置造园亭”,清朝名将贾汉复斥巨资在黄米胡同建宅时,还请到这位大师为他设计,即大名鼎鼎的“半亩园”。

李十郎在京虽为寓居,但芥子园也建的很讲究,堆石筑亭、布局别致;有大小房屋34间,游廊15间。规模虽不很大,但结构精巧、环境优雅,在北京城也属著名私园。乾隆年间,李渔已经去世,芥子园归了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杭世骏。但这位大儒住的时间不长,乾隆七年售给卫筠园。不久后改成广州会馆,但与一般试馆不同,这里是广东同乡会公产,故此不以接待学子为主。咸丰年间,礼部郎中沈笔香在此居住,当时这一带已是妓院集中地,“八大胡同”早已名扬天下。

为此沈笔香还特意在大门上题写了一副对联:“十载藤花署,三春芥子园”,又在马厩上题联:“老骥伏枥,流莺比邻”,风趣的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风月之地、但保持高洁的品格。清末,吏部主事梁伯尹住在会馆里,曾主持过修葺,但民国后几经变迁,会馆还是破败。解放初期仅存房屋12间,紧接着就被改建为北京第九十五中学,操场东南角保留了两块褐色山石,这是芥子园仅存的遗迹。九十五中占地仅四亩三分、也就是三千多平,只有一栋楼,被称为北京最小中学。

别看小,但名气可不小,只是名声不那么“正能量”,时有“九十五、六十二,流氓一大串儿”的顺口溜,倒不是说学校里真有很多“作奸犯科”的,而是正值文革、社会太乱,而该校学生大多“不服不忿、好勇斗狠”;这也是因为学校地处当年的八大胡同儿,附近也基本都是平民,那句顺口溜是一些自认为出身好、学校高级的学生对这种胡同儿里的小学校的一种轻视;所以该校学生本着“瞧不起我就干”的原则,算是一种恶性循环吧!

2002年,九十五中被取消建制,好像改成了体检中心,现在应该叫西城区教委宣武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芥子园、广州会馆早已看不出昔日模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9 18:17 , Processed in 1.11375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