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杭运河史述略(一)

2024-6-22 17:2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姚汉源|来自: 水利史研究

摘要: 编者按:中国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大运河纵贯南北,历经2500余年,承载中华文明和发展动力。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晋级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进入“世遗时代”。如今,她催生高质量发展,对接国家 ...
编者按:

中国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大运河纵贯南北,历经2500余年,承载中华文明和发展动力。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晋级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进入“世遗时代”。如今,她催生高质量发展,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承载复兴梦想。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作为国内唯一长期从事水利史与水文化遗产研究的科研机构,多年来深入参与大运河研究、申遗、保护与传承利用工作,提供重要科技支撑。运河千载,赓续文脉,“水利史研究”公众号特开设“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专题,以飨读者。

第一篇推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原所长姚汉源先生的文章,本文成稿于1983年,首刊于论文汇编《水的历史审视:姚汉源先生水利史研究论文集》,今天节选第一章引言和第二章开凿简史。

京杭运河史述略

一、引言

“河从西北来,势建东南瓴。万艘水上下,浩浩无时停。”

这是元朝初年王恽描写运河泗水段的诗。当时在南北兵争之后,百业荒残,经济凋弊,可是运河上的运输仍然很繁忙。

历代有名的城市无不靠近水道有航运之便,例如:汉、隋、唐各代的长安、洛阳,隋、唐、北宋各代的开封;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扬州、武汉;南宋、元、明、清各代的杭州;隋、唐、金、元、明、清各代的北京等等。政治、经济中心都由水道而促进耀荣,也由于繁荣而需要更大规模的水运。于是运河的开凿和航道的整治就必然应运而生。

人类利用水道是最古老的交通方法之一。我国黄、淮、海、江各流域的中下游开发较早,这一带成为主要的农业经济区。这一区域的水道绝大多数是东西流向。浩瀚万里的长江、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水运交通的大动脉,特别是长江干支流形成一脉络形的水运网。黄河干支流虽不如它,可是北可以通沁、卫,南可以通伊、洛,中游通汾、渭,下游通汶、泗,控制了大片流域。淮河、海河的水运成扇形展开,也沟通了广大面积。所缺的就是一条南北水道把江、淮、黄、海各水系串联起来。于是我国从春秋时开始,从南方多水地区起向北开凿运河,历时一千八百多年,到元代终于完成了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 1700 多公里(民国测量长 1782 公里,历代因运道变动,数字不同)的大运河,沟通了钱塘江流域、太湖流域、长江流域、淮南各湖、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1.所经省市城镇

运河从杭州向北经过现在的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和天津、北京两市。这些省市,自古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是中国的重要地区。它们的重要城市,在运河沿线的有杭州、嘉兴、苏州、常州、镇江、扬州、淮安、淮阴、济宁、聊城、临清、德州、沧州、天津、通州和北京。这些城市随运河的发展而日益发展。到运河衰落时,如无其他交通路线代替,也往往随之衰落。其余沿运小城镇也是如此。

自杭州向北,首先穿过太湖流域的多湖泊区,多半利用天然湖河修治开凿,再北由镇江过长江至扬州。扬州以北又利用淮阴以南的湖泊群整治穿渠。自淮阴以北过淮水后,由泗水北航,泗水为黄河侵夺时,就沿黄河至徐州,再北仍由泗水故道,今山东南四湖地区,利用湖泊洼地,加以整修后至济宁。经多次改建,特别是明万历时开泇运河,清康熙时开中运河,自淮北由这两段人工渠直通山东南四湖。济宁以北,元代利用一连串湖泊和汶、泗二水等水源开会通河至临清和卫水汇合。运河和黄河的交叉点,1855 年黄河改道入大清河以前在泗水入淮处的清口;1855 年以后改在山东张秋镇以南。临清以北至天津是加以修整的卫河;由天津至北京是白河水道。自通州至北京是人工运渠,通惠河。

2.所经地形

从运河所经的地形看,水道是三起三落,能爬高,能趋下的,和一般天然河道不同。自北而南,北京到天津,地面下降为海河最低点;自天津以南至今黄河逐渐上升,至黄河为最高点;自黄河以南又逐渐下降至长江为最低点;长江以南又上升至丹阳县最高;再东南又下降至苏州穿吴淞江为最低点;苏州以南至杭州又稍有上升。可注意者,运河过天然河道多在最低点,只有过黄河在最高点,所以交叉点以上的黄河河身都比运河高,黄河决口下冲运河都有高屋建瓴的形势。

自南而北,运河首先进入长江三角洲,古三江五湖地区,海拔不过三五米,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对农业生产极有利。低洼地带也时有洪涝灾害。平原上有大小湖泊 250 多个,最大的太湖有二千多平方公里,还分布有一些小山。形成了游览胜地和花果产区。

长江以北,通扬运河以南还是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再北进入黄、淮、海大平原。

黄、淮、海平原面积达三十余万平方公里。平原西部和北部,黄河、海滦河等由黄土高原冲下大量泥沙,形成一条沿山麓的冲积扇带。冲积扇带海拔常在五十米以上,坡度较大,容易排水,有利于农业。自古以来有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等分布在这些冲积扇上。

黄河挟沙最多,冲积扇最大,向东突出,横亘平原中部。整个平原地势也就以它为中心向北、东、南三面微有倾斜,北连海河流域,南连黄淮流域,东至山东丘陵和由泰山、蒙山西流的汶水、泗水的冲积扇相接。

黄、淮、海冲积扇带外缘是地势更平的冲积平原,一般海拔只有三十米左右。冲积平原的外围,滨海地带,由于各河流三角洲相连和海潮、海浪的壅沙形成平坦的滨海平原,一般海拔在五米以下。

平原上河流含沙量大,淤积严重,在堤防形成后, 就变为地上河,洪水容易成灾。平原各冲积扇之间或两条河流之间,地势往往较低,形成湖泊洼地。平原南部,淮水下游是黄淮平原的低洼地,有淮南各湖泊,其中最大的是三千多平方公里的洪泽湖,运河穿过湖泊区,自洪泽湖东出淮河的清口北上;淮北沂沭河下游也有一系列湖泊洼地,运河穿过它们进入山东境。山东济宁市南北,在山丘陵西缘和黄河冲积扇交接处,还有一个低洼区,南自微山湖北至东平湖形成一系列湖泊洼地,运河也穿过它们,北通卫河。河北中部还有一个湖泊洼地区,作为南北运河的卫河和白河,则在洼地的东侧。这些低洼区往往排水不畅,容易形成涝灾;而且由于地下水位高,形成了不少盐碱地。

3.水文气象

运河自南而北,南起北纬三十度,北迄北纬四十度。沿线气候变化显著,全年平均气温大致太湖流域为16 摄氏度,镇江至济宁间为14 度,天津为12 度,北京为 10 度。年平均雨量,长江下游 1200 毫米—1400 毫米,淮河以南约1000 毫米,淮河以北至天津 800 毫米—600 毫米,北京约为500 毫米。雨季南早北迟,雨量多集中在夏秋,长江流域一般占全年的百分之四五十;华北占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华北容易发生春旱现象。黄、淮海平原土地肥沃,千万年来中华民族辛勤开发,盛产小麦、棉花等旱田作物,但洪、涝、碱等灾害是颇繁的。长江下游平原,旱灾很小,洪涝灾害经千百年的治理,也不十分严重。所以太湖流域成为鱼米之乡,是古代由运河北运的南方漕粮的主要生产地。

4.运河水运网

运河水运,经过天然河道可以通连的地区,自杭州向南河以通航富春江,向东接杭州湾或经浙东运河通宁波;自苏州、镇江、扬州向东通海,向西泝长江直入四川;通过支流,自湖江而南,经灵渠通珠江水系直至南海;自岷江、嘉陵江、乌江可通西南、西北数省;自赣江通江西全省,陆路过大庾岭可接北江到广州。自淮阴而东通海,沂淮河干支流西通河南各地。自山东临清由卫水西南通冀南、豫北,自天津而西由海河各支通河北省各地。所以京杭运河是南北水运的大动脉,转向各水系可以周游大半个中国。

二、开凿简史

开凿是逐段进行的,自南而北是江南运河,江淮间运河,泗水、中、泇河,会通河,南运河,北运河和通惠河共七段。七段的开凿都有些共同点,都是尽量利用天然湖河等水体作为航道和水源,经过整治加工,成为运渠,再开挖人工渠把它们联系起来。
我国南北运河形成的过程大致可以分四个时间叙述:第一期春秋至秦,第二期两汉至南北朝,第三期隋唐至北宋;第四期是南宋(金)至近代初期,近代是运河衰落期。过程中都包括京杭运河七段中的某一段开凿或较大改道。

1.春秋至秦(公元前770—前207年)

春秋至秦五百多年中是由人工运渠萌芽到南北水运网雏形的形成期。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的《史记·河渠书》叙述我国先秦的运河已遍布江、淮、黄等各流域,“荥阳(今郑州西北)下引(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通渠三江五湖”是太湖流域开运河,就是江南运河的前身。“通鸿沟于江淮之间”一般解释为开邗沟。春秋后期,《左传》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 年)记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中原,筑邘城(今扬州)、开通江淮间运道,后来叫邗沟。自今扬州南引江水至今淮阴北入淮水。江南运河和邗沟开发最早,后代经过多次整修改道,但大体上没有很大变化。

吴开邗沟后四年,吴兵自邗沟北上过淮入泗水,再北航至今山东鱼合县南,向西开菏水运渠,至今菏泽县附近和当时的黄河分支济水汇合。水运可由济水通黄河,这是最早沟通黄淮的运道。

《史记》所说“引河……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与济、汶、淮、泗会”,是战国早期魏惠王开鸿沟(从公元前361年开始)后航道遍布今河南东半部,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安徽北部,连通了泗水、淮水、颖水、涡水等淮水支流和济水,打通了更直接的黄淮运道。其中经今开封到徐州接泗水的一段叫汴渠,后来特别重要。

鸿沟、汴水与各大水系连接示意图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六国,为了统一岭南(今广东、广西等地)于二十八年叫史禄(监郡御史,名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开灵渠,沟通湘江、漓江,打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当时黄河自今河南北部向北流,由今天津市南入海,和海河水系混而为一。当时如果有人乘木船从今北京市(当时的蓟县)出发顺永定河分支东航转入黄河,溯黄河可以到鸿沟水口,再由汴渠到今徐州入泗水,顺流通淮河转入沟通长江,溯长江转入湘江,过灵渠入漓江,由漓江通珠江,可以到今广州(当时的番禹)。所以说南北水运网已初具雏形。

2.西汉至南北朝(公元前206—581年)

西汉至南北朝七百多年间通过一系列人工运渠的开凿,南北水运网已经形成,包括京杭运河的南运河段开通,天津以北的渠道以及山东南部一些航道的开浚。

两汉时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江淮农业经济逐渐开发,自西北向东南的水运日见重要。鸿沟西汉名狼汤渠,为黄淮河水运通道;东汉初年大修汴渠,代替狼汤渠的其他分支。

东汉末年,曹操当政时,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疏浚睢阳渠(即汴渠);为了向北用兵,黄河水道水小则浅涩,水大则湍急,不便通航,于建安九年自黄河北引淇水开白沟运河。白沟下游又叫清水或淇水,和漳水也相通,在今天津市以南,白沟有一支向北通连海河水系各支,这是建安十一年开的平虏渠,约相当于今南运河北段。平虏渠北边还有同年开的泉州渠,渠北口通鲍丘水(在今宝坻县西北),从鲍丘水还有曹操开的新河,向东直通滦河。平虏、泉州新河,基本上是平行于渤海运道开凿的,用意在避海运风涛之险。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沟通海、滦河。

三国、两晋、南北朝主要运河示意图

经过曹操所开的一系列运渠,水运有可能以滦河直航珠江。尽管由于南北政权的分立,无法利用,还是可以说南北运河网已经形成。
在这条各段连成的运道上还有分支,如曹操开的利漕渠,自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邺镇)引漳水通白沟;在江南有孙吴于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开的破冈渎,自今丹阳县境向西到句容县通秦淮河至今南京。破冈渎长不过四五十里,修筑了
十四个堰埭。堰或埭是横拦渠道的坝,把渠道分成梯级,可以蓄水、平水,横越分水岭以通航。这是修建这类渠化工程的最早记载。
船过埭时用人力或畜力拖过,或设置绞盘等机械,是最初的升船机。东晋南北朝时,江淮各运渠及天然河道上修建了大量堰埭。
东晋南北朝时,自今仪征至扬州的运河已经形成。南北用兵,南方水军多由邗沟通泗水至彭城(今徐州)。由此向西走汴渠通黄河,向北多溯泗水,接汶水、济水和黄河的分支通黄河。东晋时,在泗水西岸开过一条桓公沟,北接济水;还曾疏浚东面的洸水通汶水。

3.隋、唐至北宋(公元581—1127年)

隋唐到北宋五百多年间是南北运河网改建、扩大和畅通期,包括江南运河、邗沟和南运河的扩建及泗水段的衰落。
隋唐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北宋在开封,财赋多来自江淮,每年漕(水运)粮自东南而西北唐代约四百万石,最多至六百石;北宋约六百万石,最多至八百万石。百货商旅号称极盛。唐人诗:

汴水通淮利进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这是讽刺统治者剥削压榨之重。

隋文帝对南方陈政权用兵时改建邗沟,名山阳渎。南北统一后,隋炀帝为了政治上的控制、经济上的平衡大开运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发民夫百余万,自洛阳起,开通济渠,经洛水、黄河沿古汴渠至开封以东,改向东南直到泗州(在今安徽盱眙县北)入淮水,是古汴渠的改道,后来也叫汴渠。又发十余万人扩大邗沟,当时两渠宽四十步(约合六七十米), 两岸有“御路”,遍栽杨柳。
后三年又发男女一百多万人开永济渠,是古白沟的延伸和改道。南端引沁水通黄河,北至涿郡(治蓟城,今北京市)。自今德州以北至天津市西,大体上是现在的南运河道,再向西折北通今北京。再后两年又大规模整修江南运河。这样,后代艳称的隋唐南北大运河形成了。

大业七年隋炀帝率几万人,乘大小船数千只,自扬州经通济渠,过黄河入永济渠到涿郡。他自己所乘的龙舟高四十五尺,分四层,长二百尺。当时又用兵辽东,全国军用物资都集中到涿郡,这条运道上“舳舻相次千余里”。

隋代运河示意图

唐代对汴渠、邗沟、江南运河多次整修并局部改道,添建堰埭,设水柜(调蓄运河水量的湖泊水库),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及船舶规定。在扬州附近已建有两座斗门(单闸)。

北宋汴渠、邗沟及江南运河的工程设置和管理措施,发展到一个高峰。渠道上的堰埭多改为复闸,类似现代的船闸。最早的一座是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修建在邗沟北段,淮安西北的一座,后来推广到邗沟及江南运河各处。这比意大利1481年修建的西方最早船闸,早了将近五百年。

4.南宋(金)到近代初期(公元1127—1855年)

南宋(金)到近代初期七百多年为京杭运河形成及畅通期,包括元代开会通河、通惠河,全线通航及明清改道,定型和加强运输管理。
南宋初年,黄河南迁夺泗水入淮,后此泗水段运河和黄河混而为一。邗沟段因南北兵争屡次受到摧残。南宋都临安(今杭州),江南运河为北通长江的主要运道,极受重视。

北方金政权都中都(今北京市),为了漕运,南运河及北运河段常保持畅通。又为了打通中都至通州的运道,曾于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引卢沟河(今永定河)水向东开金口河至通州北接白河(北运河)。由于卢沟河水多泥沙,以失效告终。后来又引高梁河水及玉泉山水开通惠河(简称闸河)至通州,又以水源不足,不能畅通。

元代统一全国,分两段开通了京杭运河的关键性一段,会通河。

至元二十年(1283年)打通了济宁至安山段,名济州河;后六年又开安山至临清段名会通河,后来这两段通称为会通河。引泗水和汶水至济宁济运,北通卫水。至元三十年开通了大都(今北京市)至通州南,接白河的通惠河。会通和通惠都建有多数节制水流的闸座,于是京杭运河才算全线完成了。


元代京杭运河示意图

元代会通河水源不足,运量受很大限制,每年漕运江南米粮三百万石至大都,主要依靠海运。明初黄河向北决口,会通河被淤塞。到政治中心由南京迁北京,于永乐九年(1411 年)重开会通河,宋礼改汶水济运口于南旺(属汶上县),陈瑄大规模整修邗沟段,添建闸座,制定严密的河道管理维修制度和漕运制度。后此四五百年,每年漕运南方米粮四百万石,主要依靠运河。

唯明清通惠河已不能通北京城内,仅至东便门外大通桥,又叫大通河。而且水源不足,通州至北京,通过五六道闸,仅能用小船剥运(两闸间用小船,过闸用人力搬送)。

明后期到清前期泗水段经过三次改道,运河与黄河分开, 并减少黄河干扰。济宁以南至徐州,运河原在昭阳、微山等湖西面,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改在湖东,名南阳新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自夏镇(今微山县治)开泇运河至宿迁西才接黄河,运道不再经徐州至宿迁西的黄河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5年)自宿迁西至清口,开通了中运河。这样,运河和黄河全部分开。仅在清口和黄淮交叉,也可以说这是古京杭运河的最后定型,后来使用了将近二百年。

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作者简介:
姚汉源,(1913-2009),山东巨野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史学家,中国水利史学科的奠基人。中国水利史研究的开拓者,组织创立中国水利史研究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18 12:43 , Processed in 1.15818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