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密云运河:大运河的北延线

2024-7-14 21:36|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陈奉生|来自: 长城志

摘要: 近期发表了一批与蓟辽总督杨博有关的故事,本期继续这个话题,转载陈奉生撰写的《密云运河:大运河的北延线》。密云运河是杨博在任时奏请修浚的,目的是“改河道济粮运”,与修筑长城同为“一方之大计”。世人皆知昌 ...
近期发表了一批与蓟辽总督杨博有关的故事,本期继续这个话题,转载陈奉生撰写的《密云运河:大运河的北延线》。密云运河是杨博在任时奏请修浚的,目的是“改河道济粮运”,与修筑长城同为“一方之大计”。
世人皆知昌平白浮泉,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但很少有人知道,明朝时密云至通州之间,曾有一条漕运繁忙的密云运河,它是大运河北运河的延伸。

为了寻找这条运河,我曾沿着潮白河故道,寻找相关实物,终于在密云博物馆找到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件漕运铁锚。它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出土十里堡镇河漕村,为明朝漕船遗物。这件大铁锚由熟铁铸成,锚通体高175厘米左右,重150千克,铁锚杆爪根粗约12厘米,把头约8厘米,三个爪呈倒钩形,并刻有“万顺号”三个汉字。这件充满岁月痕迹的大铁锚,在密云博物馆展柜内,静静地诉说着潮白河漕运的往事。

“密云运河”的名称,始见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承泽所著的《天府广记·漕渠》:“新开密云运河本白河上游,自牛栏山而下,与潮河川交汇,水势深广。”200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德源在其出版的《北京漕运和仓场》一书中,采用了这一称谓。

明朝统治者为什么要修建密云运河呢?这是因为明代在经历了“庚戌之变”后,重地檀州(密云)以北的石匣营、古北口,“分区列戍,军马之增置为多,灾沴伤残,闾里之萧条特甚”。基于此,参政李蓁向掌管蓟、辽军务的杨博作了如下奏报:白河、潮河“水源既分,支流自弱”,难以进行漕运,经查密云城西原有白河故道,如果“疏通旧道”,则白、潮二河水势自大,舟楫畅通。当杨博接到李蓁的奏报后,立即召集部属商议修改河道事宜,认为修改河道“实为一方之大计。”

明朝嘉靖年间名臣辈出,诸如戚继光、海瑞、张居正、高拱等文臣武将,杨博就是其中的一位。杨博,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杨博魁梧肥壮,有胆识、有度量,遇事能安闲处置。他不仅聪明,而且过目不忘,无论文书奏章,还是各地的地形地貌,都能够快速记忆。他还会说十几个地方的方言,与当地人沟通无障碍。杨博虽然是文官出身,却以兵事著称,出入朝堂四十多年,以出奇制胜的战略部署、守疆退敌屡立功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杨博任蓟辽总督,回朝任兵部尚书。深得世宗朱厚熜的倚重,视为肱骨。于是,杨博向嘉靖皇帝呈上了“改河道济粮运疏。”

杨博在奏疏中说明修改潮、白二河之道,其利有四,而害则一:潮白二河,合而为一,舟楫通行,漕运便利,其利一也;三县免于役骚,其利二也;地方殷富, 跂足可待,其利三也;号房可以不设,所省财力,又为不赀,其利四也。密云城西恐遭到水患,其害一也。倘若修堤筑坝,则患虑自消,杨博在奏疏中还论述了修改河道的可行性,并对修河计划作了具体部署。以往密云漕运的十余万石,只有依赖招商承运一个办法。如将所折算的三万五千两白银漕运费,留给京城的部队。即免去招商之事,京城的军队又获得了实惠,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杨博上书得到穆宗皇帝准可。

引白壮潮,时人称之为“邀潮壮白”,是当时水利建设上的惊人壮举。主要工程为在杨家庄开挖新河口和新河道,自溪翁庄镇附近的马头山,一改白河西流之势,使其向南,经密云城,西行至河槽村与潮河交汇。将白河水在河槽注入潮河,壮大潮河的水势,使原潮、白两河交汇处东移靠近了县城,形成水陆漕运的天然通道。

这条运河从1555年杨博上疏、刘焘疏通潮河、刘应节“邀潮入白”经历三任蓟辽总督,到1572年真正通漕,历时17年。新河道完全是靠一锹一镐挖出的,封堵湍急的白河水,这在当时没有现代技术,没有现代机械,仅靠肩担手提的条件下,筑一座状如山岭的土坝,其工程浩大,其工程之难,是难以想象的。

 “邀潮入白”后,白河在今河漕村(密云城西南)一带并入潮河。两河合一后,水势大壮。潮河水浊,且暖,白河水清,且冷,两河汇流后一边水清,一边水浊;一边水暖,一边水冷,堪比泾水和渭水,界限分明。通过潮白水道,每年水运漕米约15万石(约合2025万公斤),约占密云县当时军粮年总储量的94%。若到了雨季,潮河水流量增大时,一些小型运输船只可沿潮河上行,经过羊山、邓家湾,碱厂、九松山、南省庄、罗家桥,直至古北口。至今,在穆家峪地区还流传着“南北省庄两条蛇,中间一道运粮河”的歌谣。引白壮潮不仅运费大为节省,而且在密云、乃至北京水利建设史上都是个重大历史事件。

引白壮潮,使潮白二水绕城郭,青山叠翠屏,为密云县城增添了灵气,富有诗情画意。清代知县傅辉文特此赋诗《登密云城》:


叠嶂层峰拥面来,双城临水逐山开。

堤边风细晴舒冻,岭外寒轻雪绽梅。

灯影旧传红冶塔,残香犹自腻妆台。

匣中宝剑横牛斗,借问当年博物才。

引白壮潮也带来另一后果,宽漫的白河故道两侧渐渐沙化,河床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潦泽,滩地,从此,北起神山,南至京承铁路,东自宰相庄、北房、杨宋一线,西至雁栖河右岸的30多平方公里范围,就被冠名为“西大荒”了。西大荒不仅在怀柔区内有名气,它也曾是北京市五大沙漠之一。“西大荒,三件宝,沙子石子毛毛草,歪脖树朝北倒,野兔耗子满地跑。”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宰相庄、安各庄、北房等村广泛流转的一段民谣,这段民谣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白河故道失水的不利影响。

引白壮潮工程,使运河随之向密云、昌平等地延伸,等于把漕运线路自通州漕运码头,向北延伸到了密云城。在通州设置密镇经纪20名,每名领驳船20只,共有运密云漕粮的驳船400只,其中可能就有“万顺号”漕船吧。随着运粮数量的变化,船数也酌情增减。船只载重量大小以“料”和“石”为单位,每“料”合今重30公斤,每“石”合今重60公斤。漕船逆水而上,编队航行。因水浅河窄,航道多塞,船夫虽多,仍行驶艰难。况且冬季航道结冰,夏季雨暴,洪水宣泄,漕船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航行。由于潮白河道平缓,易于淤积泥沙,每逢天旱水浅,即使是载重量小、吃水浅的驳船,也难于通航,故在沿河易淤浅处,设有浅铺,配置浅夫,随时清除河中淤沙。负责清淤的人有两种,一是各卫派军人负责疏浚,称之为军浅,另一种是征派来的当地农夫疏浚的,称之为民浅。

1644年清朝入关,密云、古北口一带已不再如明代那样是军事要塞,但清政府在檀营、古北口等地,部署有八旗驻防军,仍存在军粮供应运输的问题。同明后期一样,利用潮白河水道运送军粮。如遇河水干浅或暴涨,难以行船的年份,则由陆路车载马驮运输;如果是雨水调匀之年,水流平稳,则按例漕运,以节省脚价运费。密云驻防官兵的俸甲米石无论是陆运、水运,都不免损耗,而从通仓领的仓米不免有变质、廒底等霉米。

另外,密云一带备赈的官粮,有时也利用密云运河。如康熙三十四年(1695)八月,康熙皇帝至密云县,见当地农业歉收,就对大学士说:“去岁朕见此处高粱结实者少,粃者多,米价腾贵,高粱一斗几三百钱,故将通仓米,令运一万石至此处,五千石至顺义县,减时价发粜,米价稍平,一斗百钱,民以不困……今(潮白)河水方盛,著将通仓米运至密云、顺义各一万石,令仓储备用。”

清中后期,经由北运河而至北京的漕粮日渐减少。自道光年间起,由于黄河溃决,内河运道航运困难,各省征解的漕粮逐年递减。道光二十八年(1848),漕粮总额才282万石。为摆脱困境,朝廷决定试行海运,此时河运和海运并行。咸丰初年,仍沿用道光时期的河海并运措施,此后,海运漕粮在漕运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河运漕粮逐渐走向衰落。加以清代中后期漕粮渐改为折色,北运漕粮的数量也日渐减少。光绪二十三年(1897)京津铁路通车,1900年清政府宣布废止漕运,漕粮改由火车直接运至北京,不再转道通州,这对通州影响巨大,民国《通州志要》说:“清末实行海运而废河运,其后铁路建筑完成,运河不复修浚,运输之利益全无矣。”从明、清、民国近300多年,密云军事重地的巩固和发展,漕运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物换星移,事过境迁。当我伫立在潮白河汇合处,这些漕运的历史,以及漕运的故事,早已淹没在历史深处。沿着潮白河故道,追寻逝去的密云运河,这件万顺号大铁锚,就成了大运河北延线上的一个永恒符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11 21:05 , Processed in 1.10058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