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大运河“漂”来的北京烤鸭

2024-7-15 14:3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水润京华|来自: 北京水文化

摘要: “北京烤鸭”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的《食珍录》中就有“炙鸭”一词烤鸭作为北京传统美食一张闪亮的名片历来备受人们的喜爱!但你知道吗?大名鼎鼎的北京烤鸭竟然是从“鸭都”南京沿着运河捎上山东的煎饼卷大葱“漂”进 ...
“北京烤鸭”历史悠久

早在南北朝的《食珍录》中

就有“炙鸭”一词

烤鸭作为北京传统美食

一张闪亮的名片

历来备受人们的喜爱!


但你知道吗?

大名鼎鼎的北京烤鸭

竟然是从“鸭都”南京沿着运河

捎上山东的煎饼卷大葱

“漂”进北京城的!

皇帝也是烤鸭的“真爱粉”

五百年漕运繁华,御舟漕船,商旅客货,北上南下。三千里运河水路,走燕赵,过齐鲁,连江淮,通吴越,贯通南北。在“运输之利,人不如马,马不如车,车不如船”的漕运时代,京杭大运河,将北京城和江南鱼米之乡连接起来,沿岸的地域饮食风貌,也随运河水波荡漾开来。民间有“大运河‘漂’来北京城”的俗谚,北京饮食中深藏着有关运河的历史记忆。驰名中外的北京烤鸭就是从大运河“漂”来的。

追根溯源,北京烤鸭源自南京,本是一味地道的江南菜。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京地处江南水乡,湖塘密布,港湾河汊纵横交错,根据《吴地记》一书的记载,早在春秋时南京便有了“筑城养鸭”的历史。有了这般天时地利,以鸭为食材的肴馔遂成南京地方风物特产,以至有“金陵鸭馔甲天下”之誉。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近水楼台,金陵片皮烤鸭进入宫廷成为御膳。传闻朱元璋“日食烤鸭一只”,可见其对片皮烤鸭的偏爱。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金陵片皮烤鸭的烹饪技艺也就一起沿大运河从南京“漂”到了北京。从此,烤鸭在北京落地生根,逐渐开枝散叶。

“北漂”成为北京标志性美食
明代永乐年间,宣武门外米市胡同开有一家金陵老便宜坊,出售不见明火的焖炉烤鸭,以其南来之故,当时叫作“南炉烤鸭”。清代同治年间,刚刚挑出字号不久的炉铺“全聚德”推出以明火炙烤的挂炉烤鸭,其时唤作“烧鸭子”。晚至民国时,才出现了专门的烤鸭馆子,不过老北京人吃烧鸭子还是只认炉铺。历经光阴流转,烤鸭行业焖炉与挂炉花开两朵,各有特色。

当初作为“北漂”的烤鸭最终得以成为极具北京地方特色的标志性美食,除了烤制方式丰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作为食材的鸭子品种。金陵片皮烤鸭以南京湖鸭为原料烤制而成,而北京烤鸭的原料则是正宗的“北京鸭”。和烤鸭的烹饪技艺一样,“北京鸭”同样来自大运河。

▲《通惠河漕运图卷》(大通桥局部)作者:沈喻

作家梁实秋在散文《烧鸭》中道出了其中因缘:“北平苦旱,不是产鸭盛地,唯近在咫尺之通州得运河之便,渠塘交错,特宜蓄鸭。”因运河之故,通州可谓独得养鸭地利,这还只是其一。俗话说“鸭要肥,喂稻谷”,曾经作为漕运重地的通州素有“天子外仓”之称,最不缺的就是粮食。

大通桥的鸭子——分帮分派
明清时期,每年约有四百万石漕粮经大运河输送至北京。抵京漕粮在通州大光楼前卸船上岸,其中七十万石改兑漕粮则就地存储在通州城内粮仓。每年运粮时节,大运河上万舟骈集,满载着粮米的漕船头尾相衔,沿河岸蜿蜒数十里。一艘艘装满漕粮的剥船在响彻云天的号子声中起航,沿通惠河一路西行至东便门外大通桥,再由车夫运入城中粮仓。

▲东便门大通桥老照片,摄影:Firmin Laribe(1855-1942)

如此浩大繁复的漕粮检验、装卸、转运工程,其中难免损耗,谓之“漂损”,明代的漂损数量每年高达数万石以上。最初有人利用“损耗”以漕粮喂养随船携带的南京湖鸭。天长日久,湖鸭上岸,得北运河风土滋养,南京湖鸭渐渐驯化为北京鸭。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运河吃皇粮,通州的“土著”白河蒲鸭雨露均沾,也以散落在河中的漕粮为食,自然也与南京湖鸭一同开日后北京鸭之滥觞了。无论是南京湖鸭异地华丽蜕变,还是白河蒲鸭就地转型升级,因缘都是大运河。其实不只是通州,东便门外大通桥一带作为漕粮运输的重要中转地,也成为北京历史上重要的鸭产地,以致留下了“大通桥的鸭子——分帮分派”这句土语。

当漕运隐入书斋

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学术问题

皮酥肉嫩的北京烤鸭

仍旧满溢油香

带着烟火占据着

一代又一代人们的餐桌

用滋味活化历史

传递记忆!

彩蛋时间

一条大运河造就了不少美食

快在这张地图上找找

有没有你的家乡美味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11 21:09 , Processed in 1.08406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