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六月西湖荷花盛开的壮丽景色,成为咏赞荷花的传世名篇。 荷花被誉为“花中君子”,是古老的植物之一。远在一亿零三千五百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出现了荷花。赏荷的风俗自古有之,最早的记载,是2500年前春秋年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今苏州灵岩山),为西施赏荷而专门修建的“玩荷池”。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皇亲国戚、文人雅士的推崇,赏荷之风达到高潮,成为人们广泛参与的风俗活动,涌现出大量与赏荷相关的诗词歌赋作品。其中,代表作有曹植的《芙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濯茎。其始荣也,皦若夜光寻扶桑,其扬晖也,晃若九阳出旸谷。观者终朝,情犹未足。”荷花之美,人们对荷花的喜爱,溢于言表。 杭州,因为有“人间天堂”的西湖,所以赏荷的风气尤其兴盛。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一直流传至今 。 每年的农历六月,西湖上的赏荷景点都呈现出人影浮动、舟桨齐挥的壮观场面。在西湖,代表性的赏荷景点共有三处:里西湖、岳湖和三潭印月(又名小瀛洲)。 里西湖,是人们乘上瓜皮小船,从湖滨出发,最先到达的赏荷处。一路上,凉风扑面,心旷神怡。两侧荷花尽收眼底。到了孤山放鹤亭,弃船上岸,品茗小憩,在一片荷香中沉醉。 岳湖,正处于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荷风。并蒂生长的莲花是这里赏荷的重点。就连梁朝的昭明太子也因其所感,挥毫写下了:“同逾并根草,双异独鸣鸾;以兹代萱草,必使愁人欢。”的佳句。唐朝诗人刘商也赞美道:“菡萏新荷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采亘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赋予了人间真情的期盼。乾隆皇帝七下江南,曾多次来这里游赏,题词作诗。乾隆27年(1762年),他第二次南巡回京后,在圆明园中按照曲院荷风的布局,筑台建亭,叠石砌池,栽树植荷,也造了一处类似的园景——曲院荷风,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第三处景点,小瀛洲,周围的湖面也种满了荷花。湖中的小楼上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形象地概括了西湖赏荷的盛况。这里的湖面上,时常出现轻摇小舟的采莲女,同时还有卖莲蓬、切藕、荷叶的。在岸边的酒肆茶楼里,糯米红糖熬成的甜粥,以及蒸藕等特色吃食,迎来了八方的赏荷人。 在北京,也有一处被誉为“京城西湖”的开放水域,同时,也是夏季赏荷的好地方,这就是被侯仁之先生称为“富有人民性的市井宝地”的什刹三海地区。 这里曾是永定河的故道,保存了十分难得的自然和人文交汇的历史风貌。侯仁之先生在《什刹海记》中记载道:“元代(这里)曾是漕运终点,一时舳舻蔽水,盛况空前。其后运河中阻,而人民群众喜其水上风光,乐于游憩其间。” 从明代开始,湖面上种起荷花和水稻,岸边遍植垂柳,形成一派田园风光。湖畔的茶馆、酒楼,应时小吃的众多摊棚和民间艺人表演的喧嚣,形成了受到广泛喜爱的风景游览区和消夏场所。 尤其到了炎炎夏季,溽热难耐。此时,水面上吹来的阵阵荷风,以及莲蓬、藕片等制成的“河鲜”等应时小吃,构成了荷花市场最受人欢迎的一景。 在前人留下的,吟咏什刹海的大量诗篇当中,与赏荷有关的作品比比皆是。象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洪亮吉的名句:“六月红荷花,清光彻天地。”将荷花、荷叶带给人的清凉渲染得淋漓尽致。明代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也抒情道:“一番热雨蹙波沸,穿帘扑屋生荷气”。此诗描述了在游览德胜门水轩时,遇雨观荷的感受。 同样是遇雨观荷,清宗室同治朝进士宝廷眼中的,却是:“几点烟迷湖外树,一痕塔认雨中山”。南望雨中禁苑,白塔的身影,只留下了似有似无的淡淡的一抹痕迹,雨濛濛,雾濛濛,山下太液池中的荷花,此时的婀娜娇姿,尤其令人向往。 清朝康熙年间的刑部主事汪懋麟,在《地安门外呼二首》中,也提到什刹海的荷花:“莲叶莲花足万枝,香风吹送早凉时”。同是描写什刹海荷花的,还有清朝乾嘉年间的学者翁方纲的:“濛濛夜雨香,晓慰湖光静;一碧浦红云,周回大圆镜”;晚清诗人李慈铭的:“宫墙斜抱处,盈盈一水,莲叶与天齐。几家楼阁好,隐隐垂轻帛,遍映绿杨堤”等等。 在北京的什刹海赏荷,是从金代就有的风俗。文人借此饮酒赋诗,大发豪情;百姓则借机出售河鲜,为赏荷增添情趣。金代的什刹海,就叫“白莲潭”。可见种荷历史之久。元朝的著名画家赵孟钤〖艺饫铮τ牒苫ㄎ椋钗蚝苫ǖ纳裨稀C娑运嫔瞎憷暮苫ǎ唤鞯溃骸凹医苫ㄋ平鹾薄?梢韵胂螅蹦旰苫ǖ姆贝孛⒕跋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14 , Processed in 1.08724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