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轴线上的“天地之中”

2024-8-16 12:2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孙兵|来自: 北京档案

摘要: “天地之中”是古人的宇宙观,也是古人所尊崇的理念,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天之中”“地之中”及“天之中”与“地之中”的关系。北京是数朝古都,居“天地之中”,是王朝正统的象征。那么,在北京中轴线上又是怎样 ...
“天地之中”是古人的宇宙观,也是古人所尊崇的理念,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天之中”“地之中”及“天之中”与“地之中”的关系。北京是数朝古都,居“天地之中”,是王朝正统的象征。那么,在北京中轴线上又是怎样体现“天地之中”理念的呢?

北京中轴线上的“天之中”

《论语》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的“四时”指春夏秋冬。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是春夏秋冬的轮替,百物在其中生长。可见古人所说的“天”,意为我们存在的时间。“中”字是由我国古代的一种旌旗象形演变而来。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今天的汉字,“中”字都有一个“环框”,表示太阳照在旌旗投射的影子并随着日移所画出的圆圈。因而,“天之中”即为时间之“中”,表示的是时间存在的周期性。在北京中轴线上是如何体现时间周期性的呢?

关于中轴线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考工记》,其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的“国”,东汉学者郑玄认为是天子的都城,也有学者认为是诸侯的“大国”。这里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则为北京中轴线的存在确立了基本格局。但无论这里的“国”指的是天子的都城,还是诸侯的“大国”,中轴线的基本格局都不会改变。因为在传统社会是家天下,也就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中轴线的基本格局只是规模有所不同。

元大都与始建时期

北京中轴线格局示意图

在历史的变迁中,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名称、类别与功能乃至中轴线的长度都发生了变化,但“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作为北京中轴线存在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北京市档案馆馆藏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城地图证实了这一点。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在《元大都与始建时期北京中轴线格局示意图》中,中轴线由北端的中心台至南端的丽正门,长约4.3公里;“面朝”也就是宫城坐北朝南,基本位于中轴线的正中;“左祖右社”则位于宫城后方的东西两侧。北京中轴线完善于明清。在《明代建设外城后的北京城与北京中轴线格局示意图》中,中轴线由北端的钟鼓楼至南端的永定门,长约7.8公里。此时的元大都宫城改称为紫禁城,由于中轴线在原有基础上向南延伸,紫禁城位于中轴线中间偏后。“左祖右社”则位于紫禁城前方的东西两侧。在清朝的《首善全图》中,这里的“面朝”与“左祖右社”的位置和功能,与明朝时期相比依然如旧。据记载:“元大都建成后,皇城以北大街两旁和钟鼓楼一带逐渐形成商贾云集的‘后市’”,一直至今。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作为北京中轴线存在的基本格局从未发生根本改变。

首善全图

从表达形式上看,“左祖右社”所处的方位是以“面朝后市”为参照的,否则就无法确定哪是左与右。什么是“面朝后市”存在的方位呢?古人推崇“南面而立”,为什么要“南面”呢?站在地球的北半球面向南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坐北朝南,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间最长,反之则是北方照射的时间最短。据考证,与指南针相关的定向工具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称为司南。《周礼·考工记》记述的事情发生在西周初年,那时古人还没有与定向相关的工具,如何确定空间方位的东南西北呢?《周礼·考工记》作了说明:“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眡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这里的“县”通悬,“景”通影,“朝夕”意为方位的东西。这就是古人确定空间方位的方法。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十分严谨,如“水地以县”,怎样保证地面是水平的呢?古人采用悬挂水槽的办法进行检验。“置槷以县”,怎样保证木桩是垂直立在地面上呢?古人在木桩四周均匀悬挂八根绳子代表四面八方,由于重力的作用绳子都贴靠在木桩上,则表示木桩是垂直于地面的,如果有分离再进行校正。可见,古人是根据“日出日落”的影子,也就是时间周期性的变化来确定空间方位。所以,“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格局中方位的确立,体现了北京中轴线上时间的周期性,即“天之中”的理念。

北京中轴线上的“地之中”

北京中轴线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庸》是儒家的经典。《中庸》上说:“博厚,配地。”这里的“博”意为平面的面积广,“厚”意为上下的距离大。“博厚”放在一起指的是容量的广大。可见古人所说的“地”,意为我们存在的空间。在氏族部落时期,古人往往在其领地的中央立上一杆旗帜,作为氏族部落存在的标识,同时也显示为部落成员外出回归时的方位。因而,“地之中” 即为空间之“中”,表示的是空间存在的对称性。在北京中轴线上是如何体现空间对称性的呢?

空间的对称性与时间的周期性一样,都是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如天有春夏秋冬,地有东西南北。中轴线是事物对称性存在的轴线。“北京中轴线” 这个概念是建筑学家梁思成首次提出的。1944年,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上首度提到了中轴线:“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京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1951年,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又进一步指出中轴线的特征:“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梁思成先生在文中还特别讲道:“无论是东方、西方,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线对称如此钟爱与恪守。”

京师五城坊巷图

梁思成先生的这些表述在对北京中轴线的认同与赞美的同时,也阐明了北京中轴线是由不同的建筑组成的南北轴线。这条轴线与子午线基本重合,约有2度偏角。在这条轴线上同样“面朝后市”的建筑还有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万宁桥等。在这条轴线两旁同样“左祖右社”的建筑还有天坛与先农坛、崇文门与宣武门、东华门与西华门、安定门与德胜门等。北京市档案馆藏有《京师五城坊巷图》《京师总图》《京师城内河道沟渠图》等地图。从这些档案中可以看出,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建筑不仅自身是左右对称,如永定门只有一个门洞,则位于建筑物的中心区,天安门有五个门洞,则一个位于建筑物的中心区,其余四个均衡地分布在其两侧等;中轴线两旁主要建筑的分布也是左右对称,古人为表示这种对称,常在建筑物的名称中带有“左”(东)与“右”(西)的称谓,如东便门与西便门、东华门与西华门、东直门与西直门等。建筑自身形态的对称,为几何对称;建筑之间分布的对称,为布局对称。在北京中轴线上,无论是建筑的几何对称还是布局对称,其对称轴皆是这条中轴线。现在看到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正是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形成的。这些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从整体上看具有“轴线正中”“左右对称”的显著特征。所以,“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格局中整体的布局体现了北京中轴线空间的对称性,即“地之中”的理念。

“天之中”与“地之中”的关系

中华文化源于古天文学,因而对时空问题十分关注。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化精华的体现,在北京中轴线上时间和空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格局中,方位尊卑的顺序是南东西北,价值大小的顺序是朝祖社市,方位尊卑的顺序是由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所决定,其蕴涵了时间存在的周期性。古人根据日影测定方位:早晨为东、白天为南、黄昏为西、夜晚为北。早晨、白天、黄昏、夜晚形成了昼夜更替的周期。价值大小的顺序是由古人的价值取向所决定,古人重义轻利。《周礼正义》上讲:朝为“君臣治政”之处,故在前;市为“贪利行刑”之处,故在后;祖为宗庙,故在左;社为社稷故在右。这里讲的前后左右皆是以王宫为参照的,因而其主次的顺序是:前左右后。价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与方位由尊到卑的顺序相对应:朝为南、祖为东、社为西、市为北。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格局中的方位是:左为东、右为西、面为南、后为北。可见,价值由大到小与方位由尊到卑的对应关系,与“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格局中存在的实际情形相一致。价值由大到小与方位由尊到卑的对应,实质是与其存在的时间周期的对应,因为对古人来说,空间的“辨方正位”是由时间的“日出日落”所决定。所以,“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格局中关系的对应,体现了北京中轴线上空间顺应时间,即“地之中”顺应“天之中”的理念。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天地之中”的理念。“天地之中”是古人的宇宙观,是古人对我们存在世界的独特认识。“天地之中”的理念在我们的文化中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北京中轴线是对“天地之中”理念的物化,是中华文化连续不断的伟大见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0 , Processed in 1.11482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