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下褒贬不论,恐怕没有人否认曾统治大清朝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人物,因此,一幅西方画家为晚年慈禧绘制的巨幅油画肖像的文物价值和保护意义自不待言。2005年至 2008年,经过长达四年的努力,北京颐和园与荷兰相关政府部门及专家合作,对破损严重的颐和园藏荷兰籍画家华士·胡博1905年绘慈禧油画像开展了修复,修复效果获得了业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国内油画文物修复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不仅使这幅历经百年的珍贵文物得到了高水平的修复保护,同时也成为中荷两国之间开展和扩大新的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一、颐和园藏慈禧油画像概况 1. 画像及作者 画像画面通高232厘米,宽142厘米,装在一架雕刻精美的硬木镜框内。画中的慈禧端坐宝座,着黄色寿字袍服,手持牡丹花团扇,戴金护指套,身后为绘画竹林的垂帘,侧后左右对称设有鸾翎宫扇、方几和水果托盘。由于慈禧太后要求面部不能出现阴影和皱纹,因此画像中的慈禧比实际要远为年轻。在画面的左下脚,有竖写的“华士 · 胡博恭绘”中文及横写的“HubertVos”外文签名。画像中大量的中式场景和中式元素反映了近代中西肖像油画创作观念的交流融合。 作者 Hubert · Vos(中文名字华士·胡博)(1855—1935年),出生于荷兰东南部林堡省首府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后加入美国籍,曾经为荷兰女王、俄国驻英大使、朝鲜国王以及晚清中国的奕劻、李鸿章、袁世凯等各国权要画像,是当时功力深厚的肖像画家。1905年6月,华士受清廷外务部邀请来华,为慈禧太后绘制了这幅画像。 2. 画像的保护及损伤 该画像一直收藏于颐和园,1933年,该画像作为颐和园的文物精品参加了文物南迁,1950年北返后仍分配给颐和园,当时已出现较为严重的损坏,主要表现为受潮和褶皱,并且右下部分出现破洞。针对这种情况,1951年,颐和园请曾经请琉璃厂书画裱装师王殿俊、王庆仁父子采取中国传统的书画装裱方法,对破洞进行了修补,并在画布的背面托表了一层高丽纸以起平整加固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这次修复对画像的保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从长期看,采用中国传统书画修复方法修复油画毕竟是一种技术匮乏条件下的无奈之举,物理结构不同的画布与纸张在同样温湿度条件下的含水量、涨缩度和张力等都不同,二者在长期的温湿度变化中会发生“较劲儿”情况,不利于画像的保存。1995年颐和园文物部曾经对该画像的残损情况进行检测认定 :“最严重的残损在画幅的右下边,约长117厘米、宽29厘米范围内的油画颜料有脱落,还有褶皱纹。整幅画受潮泛黄,画布受潮泛黄,画布松弛,除面部外,衣服和背景多处有褶皱纹,且画料已无,露出画布。”2005年,颐和园文物部人员再次对该画的残损情况进行检测,基本情况是 :其他情况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但最严重的右下角颜料的脱落范围基本为145×29厘米,其中长56厘米、宽11厘米范围内的颜料基本脱落净尽。由于国内油画文物修复技术和人才匮乏,颐和园对其一直采取谨慎的保护措施,并于1979年邀请徐悲鸿先生的学生、著名油画家戴泽先生对画像进行了临摹。 3. 荷、美等国曾提议修复 慈禧画像二十年前便曾引起过国际文物保护界的关注。1988年,华士的故乡荷兰林堡省得知这幅画像的踪迹和状况后,曾经通过荷兰驻华使馆向颐和园提出修复画像的请求 ;1989年,林堡省省长来颐和园参观了画像,正式提出修画的要求,北京市文物局遂委托颐和园邀请了许幸之、戴泽、艾中信、潘世勋、廖静文、蒋采萍、杨伯达等专家来园论证此事,多数专家认同被称为油画北派故乡的荷兰的修复水平,认为慈禧画像也应该进行修复,但该事没有进一步深入进行下去。1994年5月,定居美国的华士·胡博的孙子通过美国的“盖蒂保护所”与“盖蒂博物馆”向北京市政府提出承担该画的修复工作,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运输美国的来回费用和修复费用。更多地考虑到出国修复的文物安全问题,1995年6月,经北京市文物局调研后以“该画像的历史价值高于艺术价值……如需修复,应在中国境内进行”的主要意见向市政府进行了报告。此事最终作罢。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2 , Processed in 1.08508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