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花市斜街和白桥大街的交界路口路东,有一个著名的寺庙:隆安寺! 隆安寺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重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建筑风格沿用明朝建筑形式。隆安寺整个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歇山顶形制,各大殿均为绿琉璃瓦顶,气势雄伟壮观、恢宏,非一般寺庙可比。砖石仿木结构的山门,单拱劵洞,上书"敕建隆安寺"。前后五个跨院,院内建有戏台,为"千盘会"举行法事唱戏敬佛而设!后院中两棵500多年的古柏和两株楸树是院中最为珍贵的无价物宝。 由于晚清社会动荡,咸丰年间香火中断,寺庙沦为鲜衣怒马的达官贵人、富豪商贾存放灵柩之地,寺庙周围也渐成"丛葬之地"。 1952年寺庙辟为学校,70年代末期已经停办的学校办起了录像厅,我记得台湾电影:《搭错车》《沦落的一代》及一些不知名的武打片就是在学校看的。 1984年改为东花市少年之家,后改为崇文区青少年科技馆。隆安寺之所以大部分建筑得以保存下来,皆因早期辟为学校的缘故,而且地处偏僻。如果做为民居或处于闹市中心,估计早已经灰飞烟灭了。 东花市斜街进东口几十米路北,就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大将军祠和墓。袁崇焕,字元素,号白如。广东东莞县人。率军多次击败后金进犯,为保卫山海关和京都,功绩显赫,彪炳史册。战场屡屡受挫的皇太极施反间计陷害,崇祯皇帝不辨真伪,施磔刑残杀袁大将军,并齐尸于市。幸有义僕佘义士"夜窃督师尸",葬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终身守墓不去,死后葬于督师墓旁。一百多年后,清乾隆修撰《太宗实录》时,详述了皇太极设计杀袁崇焕的内情,旷世奇冤才大白于天下,得以昭雪,为了纪念袁崇焕,后人修建了祠和庙。称:佘家馆! 旧时的袁祠是一个临街凹进的形制,门前和街道之间是三进阶,每个进阶有台阶四五级,一共十七级(现在重修后就剩下五六级)。台阶上的石板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被人踩的圆润光滑了,透著时代沧桑的年轮,彷彿在向人们诉说著过往的历史和经历。门首两边两个石制门兽把守,石兽通身泛亮,这一切皆因我们儿时经常骑坐玩耍所赐。黑漆漆的两扇厚重大门斑驳陈旧。门楼檐梁上有几个精緻的,形状像如意一样的挂勾。 祠内现存正房五间,中间正房内西牆有袁崇焕手书"听雨"二字。祠后为袁墓坟,墓坟侧小丘为佘义士之墓。墓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84年得以重建。在和佘家后人私聊时,佘家最初的愿想是恢复到1952年以前的格局。那时候的格局应该比现在修复后的大一倍左右。正房延伸到五十九中学。01年腾退搬迁时,统计的住户一共17户,试想如果按现今保留的格局怎麽也承不了17户的人家,就是把延伸到学校的那部分算进去的缘故。 卧佛寺位于东花市斜街的中部路北,附近的居民都称之为:大庙! 卧佛寺又叫崇光寺,大庙为歇山顶,雄伟壮观,高大无比。卧佛为木製,一丈有馀,头西脚东,卧于榻上。寺内有13佛环立其后。西廊有明正德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个。68年夏日文化大革命兴起的年代,卧佛被马车拉走,临走时街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众,院中的邢姓大妈特地缝製了一双布鞋套在了大佛的脚上,口中念刀著可别让佛祖的脚光著走之类的话。从此卧佛不知所踪,有说移到法源寺的,有说移到香山卧佛寺的,总之说法不一!寺中的唯一的和尚还俗,还俗后就住在附近。熟知的人都管怹叫:龙江!90年代已耄耋之年去世。72年左右,寺庙改做成了玉器加工厂,从此,隆隆的机器声代替了和尚诵经和木鱼的敲击声。 天龙寺在50年代初就已经踪迹皆无只馀空名了,不过与之相关的还有很多。比如:天龙东里、天龙西裡都是以庙得名。而且在天龙寺的原址上建起一座小学:天龙寺小学!后改为天龙东里小学,就是我的母校。虽然古寺不存在了,但学校的操场上古树联荫,枝叶茂盛。在除四害的年代,麻雀已不多见了,但学校的操场上古树的树冠上依然时不时的有大鸟栖息。悦耳的鸣叫声在那个年代非常罕有。 北京:一个有著三千多年承载著传统文化历史的城市,经历了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但随著近年来城市毁灭性拆改和原住民大规模外迁,加上大量外地人涌入。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泯淡了。 预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预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也许许多年后当我们的后人问起老北京是什麽样子时,我们在奈河对岸,手捧孟婆汤的手依然不自觉的发抖的! 正是: 《塞鸿秋》 举头凝望心沉碎 感怀故宇难掩泪 青砖灰瓦不复在 貌非物饰地标伪 空留也枉为 传载无遗迹 古城尽没根基毁 如果传统文化传承仅靠几个伪造或重修的几个庙宇和会馆支撑和代脉维系,那真是莫大的悲哀。(文/林殿庄)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3 , Processed in 1.10239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