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老崇文花儿市的“花业” 在这样一幅由历史遗产与人文景观绘制而成的文化图卷中,花儿市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严格来说,花儿市不是“市”,而是街道的名字,这一地名与此处售卖的绒花、绢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花儿市的“花业” 花儿市之“市”,多指绢花市和鲜花市,还有东花市的骡马市、铁辘轳把的鸟市、北羊市口青山居的玉器古董市、西口外的瓜市等。当然,花儿市最负盛名的还是绒、绢、纸花的制作和售卖。《燕京岁时记》载:“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朵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杨静亭《都门杂咏》云:“梅白桃红借草濡,四时插鬓艳堪娱。人工只欠回香手,除却京师到处无。”《旧都文物略》亦言:“彼时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其中尤以梳旗头之妇女最喜色彩鲜艳、花样新奇的人造花。”簪花习俗自古就有,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展现了唐代仕女簪花戴彩的习俗。明代宫中也设置各种手工业作坊,其中就有“花作”一项。明末清初,戴花习俗已经在民间流行起来,尤其是清代旗人妇女所梳“两把头”和“扁方”上多佩戴花朵作为装饰。此时的假花,在品种上已从单一的头饰发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枝花、盆花和灵花,在制作工艺上也由简单形似发展为追求逼真仿鲜,以假乱真。《天咫偶闻》记载清时景象:“每月逢四有市,日用及农器为多。其北四条胡同,则皆闺阁装饰所需。翠羽明珰,假花义髻之属,累累肆间。” 上世纪五十年代花儿金的作品(东城区档案馆馆藏) 花市的作坊分为长期性和季节性两种,长期性作坊一般略有本钱,全家均以制造、贩卖假花为业。这类作坊按时节更替制作不同假花。如在春节前做聚宝盆、红蝙蝠等供花,福、寿绒花和红石榴花;端午节做绒艾虎和五毒葫芦;妙峰山庙会期间,多制作游人佩戴象征福气的红花售卖。每逢有集市和庙会的时候,他们还会“追庙”卖花,如《都门杂咏》载:“东西两庙最繁华,不数琳琅翡翠家,惟爱人工卖春花,生香不断四时花。”花市中大部分为季节性作坊,这种作坊将制作假花作为补贴家用的一种方式。时间为秋后八月到翌年四月,他们以花换钱置办自家年货。花业兴盛时,花市一带从事这种手工业的“揽头”,多是男人在家验活、攒活,兼作细致的绒绢花朵,赶早市发货,女人们则外出挨户取送活计。这些撒出去的活计,为拈花梗、蘸花蕊、烫花叶、染花瓣、粘花托、穿碎朵及攒三聚五打排子等工序。 花市除绢花外,还有鲜花市场,位于西花市路南的黄花店胡同,花农均到此出售鲜花。每旬逢四日是花市集市的日子,此处繁花似锦,吸引了众人前来购买、欣赏。花市的鲜花来自城南丰台。《析津日记》云:京师丰台芍药连畦连畛,荷担市者日万余。从名贵花卉到易活的草本植物,品种不下百种。丰台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代代花农精心培植出大量花卉,而且也有冬天用窖养花的传统。《北京岁华记》载:“腊月束梅于盎,匿地下五尺许,更深三尺,用马通然(燃)火,使地微温,梅渐放白,用纸笼之,鬻于市。小桃、郁李、迎春皆然。”《疑耀》云:“京师风俗,入冬以地窖养花,其法自汉已有之。”花农的苦心经营,为北京提供了长年不衰的鲜花货源。 花市大街旧街景丨图源网络 绢花行业出现过一些知名人物,如“花儿刘”“花儿龚”“花儿金”等。“花儿刘”指的是清代的刘享元,其作品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虽然此时对西方“纯粹艺术”和“工艺品”的界限尚不明晰,但依旧展现了民族、国家的文化特性。“花儿龚”指祥瑞花庄铺掌柜龚环。据载,当时东安市场内的珠宝特艺行业只有义盛玉器摊和制售绢花的祥瑞花庄、万聚兴三家。龚环专以高档绸缎、丝绒为原料,以追真仿鲜为宗旨。特点是专细活、擅重工,成品可以假乱真。他制作的牡丹雍容华贵,花蕊用桃红、深粉,花瓣用浅黄、浅粉套染,渐次过渡到紫色的根部。色泽晶莹自然,形态逼真,颇有国色之神韵。 据老艺人回忆,龚环为人刚直倔强,做事一丝不苟,对徒弟要求严格,不徇私情,对所做绢花的一叶一瓣都极为认真,因此从他学艺的徒弟做出的活都鲜亮明丽,别有意趣。“花儿金”是金桂、金文广、金宝顺、金玉林祖孙四代的统称。据《旧都文物略》记载:“光绪间有金姓者,制纸质盆花及瓶花精巧无匹,人呼为‘花儿金’,至今此业尚无出金姓右者。”现在提起“花儿金”一般特指金玉林,他自4岁起便随父学艺,一直从事假花制作。他擅做盆花,仅是菊花一类就可做90多种,其代表作《十丈珠帘》即以菊花为题,近十米高,再现了菊花在萧瑟秋风中的高洁姿态,此作品用仰、顾、盼等神态突出其动人形象,在似真非真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花儿市的“五行八作” 花儿市商贾云集,作坊密布,除花业外,还有首饰、玉器、纺织、服装、油坊、磨坊、豆腐坊、医药、果品加工、木器制作等许多与市民生活联系紧密的行业。 如逢集时,小贩从制作花丝镶嵌和料器的作坊里趸小件料器制品和低档装饰品设摊出售。料器中有小瓶、小罐、隐花圆球、扁圆球、三色球、小料兽(龙、虎、鸡、狗、兔等十二生肖),料珠镯、料珠手串、项链等。花丝则有以银、铜料制胎,镶以水钻(玻璃)仿翠制成的珠花、别针、发卡、领花、耳坠、戒指等饰物,工艺精致,售价低廉。 花儿市大街上有多家驰名中外的著名商号,如青山居的古董玉器、“葡萄常”的料器果肴、内明远的牛羊熟肉、启元的红绿花茶、协成生的布匹绸缎、上义栈的阳泉铁锅、大有蔚的香油麻酱,德寿堂的秘制药丸、福源长的干鲜果品,等等。 以花市为中心的崇东一带,有“五行八作”之称,如珐琅作,一称烧蓝作,为景泰蓝制品的中间工序,这种作坊限于工艺流程,不掌握全套工序,有的作坊还烧制七宝蓝;象牙雕刻作,此作坊与玉器作坊类似,都需要精工细作。象牙雕刻分工明确,有的专攻人物、楼阁,有的擅长山水风景、花鸟鱼虫,有的雕刻书法文字。这一行业掌握技巧难,工艺周期长,稍有不慎,即前功尽弃;花丝镶嵌作,这种工艺要求在方寸饰片上用银丝掐制各种图案,然后把珠宝翠钻、精美玉石镶嵌在金银饰品上。镶嵌要求镶好、镶牢、镶俏。早年多采用“抱镶”技法,饰品底胎采用“开金”配方,坚固质硬。钻石出现后,则采用“挤镶”技法;金漆螺垫作,这是一种大件工艺,有围屏箱柜成堂家具,一般是和雕漆配套的。先做木胎架上填漆层,镶以牙骨、硝石、松石、贝壳,做出人物山水等图案,施以描金画彩;雕漆作,其中心在中剪子巷继古斋。这一带的作坊很少承做大件陈设,要连续涂漆几十层以至上百层,然后在漆上雕刻。雕漆艺人分为上下手,上手做细活图案,如花卉人物、亭台楼阁等,下手做花边锦地等几何花纹。 北京料器 花市有名的还有北京的料器作,其制品以色彩艳丽、造型巧妙、形态逼真、玲珑剔透著称。料器发展历史久远,“女娲补天”中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为熔炼彩石的最早传说。在山东“中山王”古墓中也发现了琉璃碗和料器珠子。料器是以石英粉、纯碱、氧化铝为主要原料,经过高温熔化制成的五光十色的料棍。制作时将料棍加热软化,用镊子、剪子等工具飞快雕绕;或熔化碎玻璃进行吹制,如花料兽、小件玩具的制作多为此法。还有料器盆景,如燕子掌或万年青要缀满上百片料叶,枝叶茂盛,形态逼真。当时中下人家,多以此作为嫁妆,取其好意。 北京的料器作有“四大门”的说法,即蒋、汪、赵、岳。“蒋”为蒋文亮和其弟蒋文奎。蒋文亮为贾福来的徒弟。清光绪年间(1894年)有张昆及其徒弟贾福来用“广料”(山东生产的料棍)和“洋料”(日本料棍)烧制出面石、尖石、麻花针等送首饰楼售卖。1914年,官员江朝宗出资在花市兴办北京光明玻璃料器厂,其后又陆续有“光华”“大陆”“大元”等玻璃厂出现。1930年,民间艺人赵久皋与他人合伙开办四义公化料作,即“找家门”。这一时期,蒋文亮创建料器作坊志源号,汪福厂开设长丰号,即“四大门”中的“汪家门”。此外还有“后起之秀”岳家门岳子元。 花儿市“葡萄常” 料果制作中,以制作带霜葡萄著称的“葡萄常”最为有名。“葡萄常”的起家还与慈禧太后的嘉奖有关。据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农历十月初十慈禧的寿宴上,“葡萄常”第一代常在所做的挂霜葡萄让慈禧大为喜爱。她以为葡萄是真的,让人摘下来给她吃,大臣们连忙解释说这是为了庆祝六十大寿所做的工艺品。慈禧感叹其技艺高超,便赐下一块书有“天义常”的匾额,让“葡萄常”成为正经字号买卖。 据“葡萄常”第三代常玉龄回忆,要做好葡萄,首先需要做到胸有成竹,在制作中保留葡萄的各种自然形貌;在动手制作时,她们一年四季都要围着火盆干活,火盆上烧着锅,锅里煮着滚烫的胶水和蜡汁,吹好的料器葡萄要放在滚烫的蜡汁里沾蜡上色,这是一项极为辛苦的工作,一不留神,就会在手上烫出一层水泡。而往葡萄珠里插铁丝则更不容易,需要掌握力度和方法,受伤是家常便饭。她们因为常年搓料器,手指都弯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葡萄常”迎来了新生,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在访谈后写了一首《花春堂》送给“葡萄常”: 常家两代守清寒,百年绝艺相传。葡萄色紫损红颜,旧梦如烟! 合作别开生面,人工巧胜天然。从今技术任参观,比个媸妍。 此外,花市还有挂屏挂镜作、制造宫灯、画片、绢片、木刻、仿名人书画等灯画作坊,挑补刺绣作、丝线作、织布作、麻绳作、旋活作,等等。 花儿市的“应节之物” 在市集中,有些摊贩售卖“应时应节之物”,如每逢端午节前,就有小贩出售蒲子、艾子香草把。端午节前,家家户户要在大门口或者窗户上挂一把艾草,一是祈福避邪,二是驱除蚊虫。《红楼梦》三十一回中“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提到过,“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蒲”为菖蒲,“艾”即香艾,旧俗每逢端午节,将蒲艾插在门上,把“虎符”这种用绫罗布帛等制成的小老虎形状的饰品戴在孩子们的手臂上,用来避邪护身。 “赏午”为端午节吃午饭,饮雄黄酒,吃桑葚、樱桃等时鲜果品。民国蔡省吾在《北京岁时记》亦记载临近节日之时,各街有神符摊,尺幅黄纸上盖朱印“天师镇宅”四字,下绘天师、钟馗之像或五毒、雷火之行,横批书“镇宅除邪”“蒲龙”“艾虎”等语。花市的摊贩会于端午节前出售木版手工印刷的手持宝剑的钟馗立像,钟馗周围有小鬼和五毒,顶方有一篆字朱红方印。到了七月,自初一起,市集就开始售卖盂兰盆会需要的莲花灯。莲花灯以高粱秆为架,四周用花纸捏折粘糊而成,有大小、繁简之分。除莲花灯外,还有人物灯、龙睛鱼灯、蜻蜓灯等等,至今北京还流传着“莲花灯、莲花灯,今儿点了明儿扔”的童谣。中秋前后以“兔儿爷”摊最为兴旺,兔儿爷以黄胶泥为料,用泥模磕成前后身两片,再用胶泥粘合而成,色彩鲜艳,形态各异。摊案呈阶梯状,从前往后依次按照兔儿爷尺寸排列,小者三四寸,大者三四尺,兔儿爷头戴军盔,身着铠甲,手持捣棒,威风凛凛。除兔儿爷外,摊主也制作小泥猫、狮子狗、小白兔等动物玩具。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兔儿爷打架——散摊子”“兔儿爷过河——一摊泥”等歇后语,其影响可见一斑。在非遗话语引入中国后,泥塑(北京泥人张)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兔儿爷”文化得以延续。“泥人张”彩塑强调写实性。要求塑造形象的真实,“兔儿爷”制作技艺不断革新,其题材也逐渐丰富,充溢着创作者的艺术体验和丰富想象。 春节期间,为了庆祝节日,佛龛摊、白铁五供摊、神像摊、月份牌(日历)、宪书摊、年画摊、窗花摊、灯摊、花炮摊、过冬蝈蝈摊等售卖应节商品的摊子陆续出现。其中年画摊的货源多来自天津杨柳青,内容多为庆祝新年,人丁兴旺的吉祥主题。如《年年有余》《百子图》《百寿图》《二十四孝》等;还有取材自古典小说、连环画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戏出画”多以当时流行戏剧为主题,如《四郎探母》《黄天霸》《拿谢虎》《溪皇庄》《落马湖》等。窗花摊售卖的窗花为大红纸刻成镂空的图案,有大小狮子者为“太师少师”;大小鲤鱼者为“吉庆有余”;有大象驮戟者为“万象更新”;有福寿星神者为“福寿康宁”;有儿童举联者为“招财童子至”;有财神禄星者为“利市仙官来”。 近年来,曾在花儿市大街的市集或是作坊留下痕迹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绢花、补花、绒花(绒鸟)、剪纸、鬃人、泥人张彩塑(北京支)、面人(张俊显)、传统风筝、象牙雕刻、料器等也突破了传统的与大众互动的模式,持续展现出非遗保护及发展的热潮,体现出中华文明传承的连续性。花儿市作为商业文化与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交汇之所,内含的南北交融、民族融合等意涵,既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等核心特征,更在当代文旅产业图景中展现出强韧的生命力和灵动多思的创新活力,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本质上的创新性特征。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1 03:28 , Processed in 1.08621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