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胡同里的小学 原来藏着一座“将军府” 丰盛学校,在北京西城区应该算得上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胡同中的校园时代,相信会伴随不少人的一生。 曾经的丰盛学校分三部分:一部是初高中部,校址在丰盛胡同;二部和三部是小学部,二部在后达里胡同,有普通班和实验班;三部在椅子胡同,校舍就是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原来在北京的宅邸,校舍的东墙外就是府右街。在这里,度过我最初的校园时代。到丰盛三部考小学的情景,我还依稀记得。 “丰三”的大校门向北开,是两扇大门,全打开后,大卡车也可以开进去。其中一扇门上,还镶了一扇小门,这样两扇大门都锁上的时候,可以从这个小门出入。印象中大门是棕色的,入学考试应该在最东面的院子里的正房,后来也曾是我们班的教室。 第一天上学,姐姐领着我穿过学校大门,迎门处竖着个木头做的立屏,一个怎么说也得有三米宽,一米五高的东西,木框间有木条交叉形成网格状,整个屏刷成绿色。在网格上镶着的八个毛体大字是红色的,写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立屏下,摆着些花花草草,好像刚刚浇过水,叶子上还有晶莹的水珠。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都还没有见过比我的小学还好的小学校舍,改革开放之后新建的当然就不能比了。丰盛三部校园有两个校门,北大门外就是椅子胡同,它是条T字型胡同,这一横的部分是东西向的,就在校门前,总长有200多米,往西20多米被一居民院落挡住无路可走,往东200米左右就到府右街,府右街的对面是小岛的中部。这东西路的中间有条向北的路,通往光明殿胡同。 校园内,在北大门和南小门之间是一条南北大道,这条大道穿过东西长南北宽的操场,操场南侧的校园不如北侧宽,向东缩进来一块。这条南北大道和东西向的操场交叉,就把校园分割为东北、西北和东南、西南四个部分,加上操场周边,校园可以说由这五大部分构成。这五大部分以东北部分为校园的精华所在,也是张自忠将军自住的院落。我猜测其他部分应该是他的卫队和服务人员住的地方,操场就是卫队上操训练的地方。 张将军自住的院落是个变体两跨两进的院落,这两跨就是东西方向各有一座正房。每一跨呢,又有前院后院,也就是说南北方向是两进的院落。这两跨两进的院落就分成四个小院,不过西跨的南北俩院的垂花门被拆掉了,形成了一个大院,但东跨还保留着一个挺好看的垂花门。这两跨院的设计,一般是适应一妻一妾的婚姻模式的,对应的就是大房和二房,或者是哥俩好,一家一个跨院。 所谓变体两跨两进四合院当然是相对于正规四合院而言,正规的四合院门开在东南侧,东西厢房俱全,在第一进院落,南房的门窗都是向院内的。而张自忠将军这个院落的大门是向西开的,第二进院落里两跨都没有东厢房,第一进院落的主要南房,门窗向操场也就是向院外开,这是因为院外仍然是他家的外宅,而且又是官邸,才有这样的安排。 估计张自忠将军自住的时候,这片院落,应该只有一个西大门出入,这样才是封闭的家居环境,至于后面要说到的进入这片院落的两个夹道,一定是改为校舍后拆墙改建的。 小学内的张将军生平展室 西大门是一个有些气魄的大宅门,大台阶,有门墩,门上有屋檐,门里是个门洞,过了门洞进入西跨院的第一进院落。门洞右手边的一间办公室曾是老师的教研室,三年级的某一天下课后,我曾有幸被老师请进这间教研室研讨对我的教学工作,也就是放学不让回家,站在老师面前罚站,老师一边和别的老师聊天或批改作业,一边忙里偷闲地训我几句,究竟犯了啥错,我倒是记不大清楚了。大概人比较容易记住自己的委屈,而倾向于忘记自己的过错吧。 西跨第一进院子的东南角,有条向东的小路,可以走到东跨院第一进的院子里,东跨的第一进院子的西房是小学的图书室,南边是面向操场一侧的一间大北房的后山墙,可能改建成了后窗。南边西侧还有一个门窗向这院子内开的小南房,是美术老师的办公室,东边是院墙,北面就是那个挺好看的垂花门了,比刚才说的大宅门还好看。过了垂花门就是张自忠将军自己住的东跨第二进小院了,张自忠的雕像就在这个院子。院子有间大北房,有间西房,东边就是院墙了,院墙外则是府右街。院子里有几棵槐树,府右街边槐树的枝叶也从院墙外伸进来,夏秋时节,这院子里浓荫铺地,槐花飘香,蝉声悠扬。 西跨院的第二进院落,则与张自忠住的东跨院格局基本类似,也是一间大北房和一间西房,东边是东跨西屋的后山墙,改建后可能都变成窗户了。院子里有一个水泥的乒乓球台,也应该有两棵槐树。只不过这第一跨院两进院落的垂花门被拆掉了,成了一个大院,但南北分界线仍然清晰可见。 西跨第一进院子的南墙应该是校长办公室和会议室的后墙,校长办公室的正门是向南开,面向操场的。在南墙根,有个挺宽的青条石的房基,那儿长年放着一个体育课用的平衡木,院子的东侧是图书室的后墙,这四个院子都是青砖铺地。 我一年级时,学校还没有电铃,上下课都有传达室的一位奶奶摇铃,奶奶大概当时50岁左右,人干净利索,穿着中式斜扣袢的上衣,学校那么大,她走一圈怎么也得10分钟,各个班上下课的时间因此就有些误差,后来安装了电铃,但总觉得不如铜铃好听。 在丰盛三部的小学时代,给我打上了终身的烙印,也为我带来某种奇怪的优越感,甚至对自己智力水平有了“弥足自信”。参加工作后,常会有人问,你怎么是1955年生人?70届不都是1954年的吗?我非常喜欢回答这种问题,便会装作漫不经心地回答:噢,我小学是实验小学,比一般人少上一年学。说这话时,多少有点认为自己不一般,但这也有点好处,能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不过承载着我这么多回忆的丰盛三部已经改名为自忠小学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9 , Processed in 1.12753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