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条栅栏锁京城。大栅栏原来是廊坊四条,乾隆年间胡同口建起高大的栅栏从而易名。 为什么要建栅栏?此乃是一谜。 明、清两代,北京常实行“宵禁”,街头巷尾处处设置栅栏。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栅栏在内城有1090处,皇城内有196处。大栅栏就是这1286处栅栏中的一处。 大栅栏原来是廊房四条胡同,清乾隆时,因在该胡同口修建起高大的木栅栏,因而改名大栅栏。 在明朝,统治者为防范人民的反抗,实行专制特务统治。明初,便成立了特务机关锦衣卫,以监视百姓群臣的言行。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便在东安门以北设置了特务机关“东厂”。其任务是刺探百姓群臣“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的不轨言行。这帮特务,经常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巡逻,如发现可疑之人,便立即逮捕带到东厂审问。 从明正统年间以后,农民的赋税逐渐加重,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农民生活着实困难。为了生计,许多人便携妻带子离开故士,寻找生路,其中有一部分来到了北京。 北京流民增多,这给北京城的管理带来了诸多的麻烦。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便下令北京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兵卒把守,以防盗贼。 老北京的前门外大街 1644年,清王朝统治北京后,满清贵族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在政治上实行压迫政策,在经济上进行掠夺,这种掠夺与欺压,引起了广大人民的不满,北京人民的反抗斗争时不时地爆发。 《国史安亲王岳乐传》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京师内有人自称三太子朱慈满者,伪署广德元年,纠众京城内外,举火作乱,擒其党于鼓楼西斜街及灯市口。”朱慈满的真名杨起隆,他乘云南王昊三桂起兵反清之机,在北京组织人民和八旗贵族的家奴举旗起义。他们拟定用白布裹头,身披红衣。但在起义前的头两天,起义军周全斌的儿子向清政府告了密,清廷派兵镇压了这一未果的起义行动。 北京城人民的反抗,使清·政府开始寻找其他对策。清·政府首先放宽了政策,颁布了“盛世滋丁”,不征人头税,以缓和民族矛盾。另一方面清政府对北京实行更加严格的管制,下令北京城的九门提督加派军队,守卫巡警,分讯巡缉,严格城门开关制度,并命令北京外城各街巷、胡同口也建立栅栏。《乾隆大清会典》載:“乾隆三十九年(1775),准奏外城各街道胡同设有栅栏至为严密,交五城不时稽查,务令以时启闭,栅顶仍钉木板,书写街道胡同各色。”并下令“京师内外大小街巷设立护门栅栏,有作践损坏者交刑部治罪”。 建立栅栏采取官助民办的办法,各街巷胡同各自筹资,购置材料,雇用工匠修建栅栏。因廊房四条胡同内店铺较多,各家为保护各自的财产,在胡同的东口、西口建立起两座坚固高大,与众不同的木栅栏,后来人便把这条胡同称为“大栅栏”,而原名也逐渐被人们忘却了。 老北京的大栅栏 《明北京城图》的“廊房四条”处,在《清乾隆北京城图》上就改成了“大栅栏”。 原来的大栅栏街长270米,宽约9米。街道两侧商店、服务网点有三十余家,是一条古老的闹市街。1900年,八国联军攻侵北京,放了一把火,把大栅栏烧成一片瓦砾。过了不久,它又重建了起来。 图片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7 , Processed in 1.086515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