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永定河畔,300年前的水利工程静静矗立在这里

2024-10-25 15:2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黄永顺|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永定河金门闸钩沉金门闸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是永定河出山后的第一座大型分洪闸,为永定河治河工程的一部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窑上村南与河北省涿州市交界处的永定河右岸。《辞海》中对“闸”的释 ...
永定河金门闸钩沉

金门闸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是永定河出山后的第一座大型分洪闸,为永定河治河工程的一部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窑上村南与河北省涿州市交界处的永定河右岸。

《辞海》中对“闸”的释义为:“一种用门控制水流的水工建筑物。”金门闸亦称金门坝。该闸原为草坝,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命名金门闸,后改为石闸。‍

金门闸修筑的历史‍

自古以来,卢沟桥以北的永定河段很少发生水患。而卢沟桥南是一片平原,过了卢沟桥,地势骤然开阔平缓,河水的流速递减,上游地区的大量泥沙迅速地沉积下来,直接造成河床不断增高,导致河水常有改道而造成洪水泛滥。为了减少水患,治理永定河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工部尚书萨穆哈等奉命修治上游石景山至卢沟桥一线河堤。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命直隶巡抚郭世隆疏浚永清东浑河故道约30公里,使其下口畅通无阻,又于固安至永清以北段建堤35公里,这便是清时期永定河的治理开端。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在考察永定河良乡老君堂旧河口竹络坝水情时,提出“以清水攻永定河沙”的构想。次年,将老君堂东南牤牛河截堵,自牤牛河与永定河之间开出约2.5公里的一道河渠,名小清河,实施以牤牛河的清水冲洗永定河泥沙的方案,在竹络坝北侧的小清河入口处河堤岸建草坝,康熙帝为草坝命名:金门闸。

至雍正二年(1724年),此时的金门闸已使用了23年,因永定河泥沙量过大,逐渐高出牤牛河床,即将呈倒流之势。大学士鄂尔泰的建议:于永定河南北两岸分建石坝四座,各开引河分流,且沿用金门闸之名称。其中一座就建在现金门闸的位置处,同时修缮旧堤,在金门闸旧埽下增建新埽二道,闸东增建长230米,宽22米的鸡嘴坝一道,又建630米新的河堤,并修缮旧大堤长1500米,加高2至2.5米不等,此为金门闸首建和改建后的第一次大型维修。由此“以水攻沙”治河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至雍正末年,河床积淤日益增加,原“借清刷浑”的办法已经不再可行,闸逐渐废弃。

今金门闸遗址为移建

今日金门闸遗址是将乾隆三年(1738年)从原址老君堂地界移建至此的。

清乾隆年间,永定河水下口有大量的泥沙流出,水流减慢,泥沙长期沉积蔓延,又造成河道受阻。乾隆二年(1737年)六月,汛期的永定河水暴涨,漫过了卢沟桥的桥面,越过堤岸,又漫过南岸金门闸铁狗堤等8处,全河沿岸决堤达40余处。河水由宛平、良乡、涿州、固安、永清、武清等县一带而泄。洪水过后,大学士鄂尔泰提出:改导下口,即在上游两岸建坝,开引河口入清河,上游水量自此处分流,并自下而上地清除淤沙,疏通河道。

乾隆三年(1738年),在永定河右岸房山窑上村南与河北涿州交界建金门闸,这时的金门闸改为减水石坝,此石坝与康熙年间的金门闸功能已有不同。以往的金门闸是引水之效,引牤牛河清水冲沙进入永定河。重建的金门闸则是排水功效,是上游河水分洪的减水坝。改建的金门宽190米,深16米;梯形进水口:内宽190米,外宽225米,深30米。南北两坝台亦加宽、加高、加深。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初,乾隆再次亲临永定河巡视,面谕直隶总督周元理,在金门闸上建挑水坝,使水势迂回过闸,大堤两岸内侧广植柳树。六月,乾隆再命周元理:于金门闸过水之处,即为挑浚,务使积淤尽涤,水流畅行,以资宣泄。河员遵旨修金门闸,添筑挑水坝一座。乾隆后诸代对永定河治理基本依照乾隆的方法,金门闸一直是永定河上的关键分洪减水工程的存在。

道光三年(1823年)九月,道光帝在良乡黄新庄行宫了解永定河防治情况后,命永定河道督查各员勘估结果。张文浩于十一月有上疏,奏陈金门闸详情及大修金门闸、疏浚减河的方案。道光四年(1824年)春,即开工拆修金门闸,这是自乾隆以后第一次大修金门闸。道光十年(1830年),河淤升高,金门闸被堵闭,次年又进行重修。

同治五年(1866年)河底泥沙继续升高,再度堵塞金门闸口,此后连年遭受漫口之患,金门闸一直堵塞。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重修金门闸,此为乾隆后的第二次金门闸大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又对金门闸做大修。重建的金门闸各涵之间设可任意开启的闸板,闸板上铺设桥面,供行人过往之便。宣统时期的金门闸是按照闸涵原理设计建造,也是永定河水利工程的典范。改建后的金门闸使用多年,1937年曾改造为铁闸板。
图片
现存的金门闸是清宣统元年改建的,将石坝改建成石闸。改建后的金门闸有十五孔,十四座巨大的闸墩,南北全长102.5米,闸墩高约3.5米,宽约2.55米,长约5米,闸墩间距4.5米。闸墩全部由花岗条石砌筑而成,十分坚固耐用。到解放初期由于治理永定河,使永定河改道,金门闸已无功用。闸两侧雁翅端部的两对石刻卧兽,成为金门闸建造的历史见证。

金门闸是一座规模巨大的清代水利工程,闸虽已废,但旧迹犹存。金门闸是我国古代涵闸建筑史上的典范,为永定河上继卢沟桥之后留下的珍贵水利建设文物。此闸曾为保卫永定河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发挥过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北京地区仅存的一座古代水利建筑物,它是研究永定河水利史与古代建筑史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金门闸作为清代古建筑遗址,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漫步金门闸堤岸

为一览这座清代永定河水利工程,笔者特前往房山琉璃河目睹金门闸的遗存。驱车至房山琉璃河镇的窑上村后,驶入永定河琉璃河段的西侧堤坝上。

堤坝为八米多宽柏油路,东侧是十几米深的堤坡,坡上植有柳树,尽管永定河道早已枯竭,但堤坡底部还覆盖着巨型的石材或混凝土护坡石板以防水患突发。继续前行不足两公里即可见到一处孤零零红砖院落,两扇朱红色铁门旁悬挂着“房山区永定河办事处金门闸管理段”牌子,院南侧20米处便是金门闸遗迹。

如今,金门闸遗存只剩下V型花岗石的闸门底座和支梁。闸板、桥板已无存,周边是荒草和砂土地。为了保护好金门闸遗存,当地主管部门已用绿色钢条网将其围挡。因有围网,不能走入,只能远观。

据史料记载,金门闸南坝台上原有八通石碑。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尚存五通石碑和碑亭,上世纪60年代后,五通曾经断裂,已成残碑。原北端的一通最大,是《清乾隆御制题诗碑》,其余四通石碑均为历次修缮金门闸的碑记。清宣统元年《重修金门闸杂记》碑文最详细,记述了金门闸名称的演变和重建改为石闸的施工过程,是难得的珍贵资料。

为保护剩余的五通残碑,经房山区永定河办事处与交界的河北涿县永定河办事处商议,在金门闸南侧建房舍,再将五通石碑移到室内。这五通石碑分别是:乾隆年间的《金门闸浚淤碑》、乾隆年间的《咏“堤柳”诗碑》、道光年间的《金门闸重修碑》、同治年间的《重修金门闸减水石坝记碑》、宣统年间的《重建金门闸记碑》,其中咏堤柳碑是乾隆御笔。

为了解金门闸历代建造过程,笔者在有关资料上找到了部分碑记内容。现节选部分碑文,以供欣赏:

乾隆三十八年的《金门闸浚淤碑(上谕)》碑文:六月初九奉上谕:周元理奏“五月二十二以来,永定河水势虽有增长,大溜直走中泓,讯趋下口,两岸堤工稳固”一折,览奏稍慰廑念。至所称各处河水旋长旋消,初一日辰刻,金门闸过水六寸,巳时即已断流等语,金门闸宣泄永定河盛涨,其情形与南河之毛城铺相似,永定河挟沙而行,与黄河水性亦同……

道光十一年的《金门闸重修(上谕)》碑文:道光三年十二月初十,内阁奉上谕:张文浩等奏:“勘估永定河减水闸、坝、越堤等工及分别修筑”一折。近年永定河流受淤较重,据张文浩等逐一履勘,南二工拆修升高,金门石闸、龙骨、坝台、金墙、海墁石簸箕暨闸内厢做护埽、裹头并沿堤挖闸塘淤,以及上首裹头、下首雁翅、迎河老滩抛片石坦坡,又迎水引河,闸外减河等工并厂房器具,共估银十万三千四百五十一两零。着俟来岁春融,照估趱办,统限汛前一律完竣……

同治十一年的《重修金门闸减水石坝记》碑文:金门闸石坝建自乾隆三年,每于大汛盛涨之时,分减水势,法至良,急至美也。嗣因河底积渐淤高,乾隆三十五年、道光三年、十一年、二十三年,逐将龙骨加高至八尺七寸,尚可泄水。迄又将三十年,河底淤高已与龙骨相平。同治五年以后,筑埝堵闭,涓滴不能启放……其减河工长四千一百七十丈,一律挑浚深通。又重建御碑亭、汛房等工。通盘核计,共需银六万四千七百四十二两七钱九全二厘。蒙批准在秋灾赈抚项正如数筹拨,购备灰石料物,及时兴办……遂于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开工,至四月底止,一律完竣。

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金门闸记》碑文:永定河南岸之有金门闸也,始于康熙四十年筑草闸于竹络坝北,越六年而易以石,其时为引牤牛河之水,借清刷浑而已。厥后河高于牤牛,清水不复入,而闸遂废。乾隆三年,移建于南二工今之九号,改減水石坝,仍袭旧称,以閘名之。余初不解其何以名,近览畿辅安澜志而后得之……

如今,古老的金门闸虽早已“退役”,但金门闸石制闸门支架遗迹依然屹立河堤岸边。漫步于金门闸前的永定河大堤,向东望去,深深的永定河道,两岸柳树成荫;向西目睹金门闸遗存,设想当年滔滔的永定河边蹲守着泄水石坝,感慨着古代水利工匠们的聪明才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4 , Processed in 1.12829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