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水文化遗产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10-30 12:26|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李妍 汪长征 周坤朋 王鹏 王崇臣|来自: 北京水文化

摘要: 研究背景水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与水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水相关的精神和物质形态文化总和,它不仅是水利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表现形式,以工 ...
研究背景

水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与水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水相关的精神和物质形态文化总和,它不仅是水利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表现形式,以工程、文物、知识技术体系、水的宗教、文化活动等多种性态而存在,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涵盖历史、文化、社会、生态及风景等多方面价值,对当今水资源管理、文化空间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对水文化的认知逐渐发生转变,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价值发掘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以河、湖水域为核心的多层次、多维度研究。

3000年来,北京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基本按照“水系—园林—皇城—都城”的轨迹发展,城市变迁与水系关联密切,由此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是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2012年,北京市水务局开展了全市水文化遗产普查,并建立了遗产名录;2017年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要建立大运河文化带及西山永定河文化带;2022年1月,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相关保护行动指南;同年3月,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8次提到历史河湖保护。北京水文化和水文遗产相关研究逐渐成为行业热点,但因发展时间较短,关于保护传承、普查认定、价值评估及管理体系的建设仍亟待完善;因此,系统梳理北京水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总结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相应传承利用建议十分必要,这有助于进一步保护传承水文化,助力北京高品质城市空间建设。

文章简介

《水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年一2020年)》颁布以来,水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北京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数量庞大,极具代表性。通过ITGInsight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相关论文进行主题跟踪及聚类可视化分析,梳理出北京水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脉络与主要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围绕推动水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促进北京“水城共融”发展。

本文要点

要点一:文献分析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梳理北京水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脉络与主要内容,通过“水文化遗产、历史河流、湖泊、水系”等作为检索词,以“篇关摘”为检索路径,研究范围限定为北京,收集了1996年1月至2022年6月(数据获取日期为2022年6月29日)CNKI中文数据库中与北京水文化遗产相关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及硕博论文共258篇,并使用ITGInsight软件进行主题跟踪,从论文发表数量与趋势、关键词分布和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生成相应图谱,以反映当前的研究情况。

结果分析

论文数量趋势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研究的发展状态、热度和未来趋势,结果显示北京水文化遗产研究总体呈现递增状态,2018-2022年、2012年文献数量增加较为显著(图1),综合判断该研究目前处于成长期。

图1 历年论文数量及其累积数量趋势

融合聚类信息可视化分析可以直观地揭示各研究主题之间的边界、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及主题内部主题词的多少,构建融合聚类信息的关键词主题图以不同的基础颜色区分研究主题;以同一颜色的深浅度表征同一主题的研究数量或强度,颜色越深代表研究数量越多。现有北京水文化遗产相关研究中,主要分为三山五园、永定河、大运河等多个主题,各个主题之间关联度较高,二级主题词丰富,游离的主题词较少,代表其系统性较强(图2)。

图2 关键词主题融合聚类信息可视化分析

要点二:研究变化发展   

北京水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呈现明显的阶段化特征,概念边界从模糊到清晰;研究对象从遗产单体到区域整体;内涵范畴不断扩充丰富,并形成了系统性框架。为更好地梳理出其中脉络,从概念内涵、传承保护和类型分布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概念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水文化遗产研究逐渐兴起,但未有明确的概念和定义。2012年,意大利召开“促进水文化遗产战略研讨会”,提出“与水相关的文化遗产存在形态非常丰富,既包括崇拜水的祭祀器物、依水形成的聚落,也包括为利用水资源而建成的各类建筑工程”。随后,水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的文化遗产概念被提出。

其实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的水文化遗产相关研究便已萌芽。著名学者侯仁之系统性研究了北京历代河湖水源的开辟和水系规划,发现从城址的变迁到规划设计,北京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水源供给、水利建设存在密切的关系。随着水文化建设的蓬勃兴起和遗产保护区域化发展,研究范畴与理论内涵不断扩充,主要包括河湖历史变迁、水与生态、水与城市发展、水与园林景观、漕运系统与民俗活动、水工程设施和遗产价值等诸多方面。

 二.传承保护

北京水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研究大体经历了特征初探、资源普查及整体性保护等3个阶段。研究初期的视角相对宏观,内容较为笼统。如陈谨等对区域水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其诞生于航运、农耕等传统之上,具备人工与自然、皇权与民间相融合的地方特色。此时的研究对象多为重要的单体水利遗产,如昆明湖、北海等。

从北京市水文化遗产普查结果可以得到,建于1950年前的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共有508处,分为9类,此外还包括各类民俗活动、神话传说等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依据所建立的遗产名录,其传承保护逐渐步入正轨。基于普查结果显示北京水文化遗产具有类型丰富、特色鲜明、数量众多及分布集中,并大体可分属漕运文化、皇城水系文化及永定河文化等发展脉络。

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大规模线性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保护工作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从聚焦于遗产单体的静态保护逐渐转变为对流域、市域遗产的整体保护。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大运河保护规划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规划,万金红等提出用北京水文化助力文化中心建设,将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但截止到目前,纳入流域保护的水文化遗产范围有限,大量遗产仍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类型分布

北京水文化遗产形态复杂、类型丰富,时空分布也较有特点,现有从市域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梳理的研究多依据普查结果进行。在遗产类型上,《北京水文化遗产辑录》将普查到的北京水文化遗产分为9类物质遗产与5类非物质遗产,其中物质类以庙宇祠堂、桥梁堤坝数量最多,其次为河流湖泊与仓厂沉船。王长松等对其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年代分布上,以清代最多,其次为明代和元代,最远可追溯到金代。在空间分布上,遗产以河流为骨架,主要分为5个聚集区:①明清北京城及周边区域,遗产密度最高,主要类型为湖泊、闸坝和桥梁等;②通州旧城区、张家湾和漷县,以及通惠河、北运河沿线,主要汇集了以运河、水闸堤坝、仓厂沉船等为代表的漕运水文化遗产;③以海淀长河和门头沟永定河为轴线的带状聚集区,东侧为水利工程较集中的永定河出山口地区,西侧则分布有泉水、清代皇家园林,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京西稻等;④以延庆妫水河为轴线的遗产分布带;⑤以门头沟永定河、清水河为轴线的遗产分布带,主要由龙王庙构成,成为水文化祭祀信仰区。万金红等曾提出北京水文化遗产呈现出 “一体两翼”的空间格局:皇城园林水文化遗产区、大运河文化带遗产区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遗产区。王崇臣、尚君慧等(尚君慧,王崇臣,王鹏,等.历史河湖水系对北京城及北京中轴线的影响考证[D],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提出作为古代水利文化载体的北京水文化遗产呈现“一轴两带”空间格局:北京中轴线、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要点三:问题与对策

一.理论与制度建设

北京水文化遗产涉及范畴较广,体系庞大,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地域性等特点。虽然当前相关研究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理论研究仍存在很多空白。从研究范围来看,目前多集中在大运河、永定河及三山五园等重要水系,对郊区水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不足;从研究类别来看,泉池古井、祠庙碑刻类遗产研究较少,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研究显著少于物质类水文化遗产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相关理论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时期,现有研究多停留在现状陈述、类型罗列、历史概况等理论层面,实践探索相对不足,无法对保护传承提出科学的指导建议。此外,水文化遗产缺乏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机制,导致遗产的破坏损伤难以避免,且北京水文化相关政策导向较为宏观,导致传承保护实践难以推行。

因此,亟需开展系统的水文化遗产理论研究:①应加强对郊区水文化遗产的认识,深化对其历史沿革、功能价值的探索。其次需要完善市域水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专项研究,进一步明晰遗产定义、类型及分布等理论要素,梳理具有普适性的保护传承理念、思想、模式和技术方法;②应尽快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和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制定可操作性强、权责清晰的细则,通过定期检修、维护,延长建构筑物的寿命,减小风化、侵蚀影响;③水文化遗产作为生态文明景观的重要组成,其理论与制度建设应结合北京水环境治理政策,需建立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促进市水务部门与文物部门的统筹保护,推进专项保护规划的编制。

二.建立等级评定机制

普查登记和遗产分级是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针对不同等级、类别的遗产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与规划。目前,相关部门已完成了北京水文化遗产的普查,但对其综合价值的识别不够全面。迄今为止尚未建立完善的等级评定体系,列入普查名录的遗产七成以上均未确定级别,导致保护措施难以制定。虽然部分研究基于遗产价值评定,探究了水文化遗产的等级划分,但这些评价方法只针对少数特定的研究对象,亟需建立更加普适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水文化遗产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及社会功用等多个方面,涵盖范畴较广,且受完整性与真实性影响;因此,根据不同遗产类别构建多个价值评定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进行衡量。评价因子设置既要突出文物保护的实用性,又要契合水文化遗产的特点。结合一般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流程与水文化特点,探索了北京水文化遗产认定及等级评价流程(图3),不同于一般的遗产,需要由水务部门主导进行。

图3水文化遗产认定流程

三.多学科研究融合

北京水文化遗产涉及考古学、社会学、水利学、建筑、规划、景观、农学、文学及艺术等多个学科,同时,以永定河、京杭大运河等为代表的复合型水文化遗产,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遗产构成特征,内容庞杂、要素众多,决定了其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必定需要综合多个知识体系。但现有研究内容或范畴多聚焦于单一的遗产历史、设施现状及滨水空间等,缺乏学科交叉的综合研判,因而难以完整阐述其丰富、复杂的内涵。

对此,应丰富研究视角,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多学科融合交流的平台,广泛开通多样化、多层次的信息交流渠道,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学科交叉学术活动,探索具有创新性的理念与保护方式,以满足多元类别、功能遗产的研究需求。针对北京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污染等情况,尤其需要注重环境科学与水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大力推动河流治理与生态修复。对于京杭大运河等大型复合水文化遗产,可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便于更好地发掘其内涵价值。

四.借力政策,推动遗产保护利用

政策的施行会对遗产保护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快速城市化发展,北京部分地区曾出现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污染现象,制约了遗产保护活动。但近年来,随着北京大规模河湖治理、生态补水等活动的开展,水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地下水水位上升,泉池复涌,水文化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当前,需要注重环境治理与遗产保护相结合,大力推动河流治理与生态修复,保持水系的特点及完整性,疏浚河道,修整驳岸和桥梁,提升滨水空间景观质量。尽快进行第2次水文化遗产普查活动,组建涵盖水务、文物、旅游、档案等多个部门的专家团队,深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建立水文化遗产专项数据库,明确遗产数量、类别、保存程度、建造年代及功能性质等基础资料,编制、完善保护名录,并制定不同等级遗产的管理方法及细则。

此外,应在保护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首先,可依托相应博物馆及遗产点编制旅游线路,开发多元化旅游体验。建立标识与讲解系统,恢复提升地标的文化价值和场景构成作用,阐释重要遗产点的功能及历史。其次,进行功能置换,将合适的文物建筑改造提升为展览馆、教育基地等,促进水文化遗产复兴和利用。同时,还需再现恢复“龙舟会”等与水相关的节庆活动,激活历史民俗场景,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水文化传播深入人心。

五.搭建遗产展示平台,促进公众参与

目前水文化遗产使用最多的保护方式是博物馆式的静态展览,而遗产的原始风貌、技术原理和蕴含的用水智慧难以得到传播和推广,不能满足其保护与传承的客观需求,亟需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保护”转变。搭建多维度遗产展示平台,推进公众参与到保护管理过程当中,是推进遗产活化与传承必要过程。市域层面,需尽快出台“水文化遗产公众参与管理办法”,立足遗产特征与发展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建立以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核心,原住民、游客、民间组织及志愿者为辅助的公众参与团体。规划阶段,可采取调查问卷、听证会及研讨会等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需求。同时,可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平台,进行宣传、科普,提升公众对水文化遗产的认知。广泛进行群众偏好调查,开展竞赛活动,征集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播创意,提高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结论

水文化遗产作为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民族智慧的载体,其发掘、保护和传承对北京城市建设与水利事业发展有巨大助力,保持历史河湖水系的位置、形态及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整体看来,北京水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综合价值高,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当前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尽快建立相关法规政策及管理措施,推动遗产认定与等级评价。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多部门之间融合沟通,从北京水文化和水文化遗产的研究过程中挖掘水利智慧、水利科技及水利精神,推动水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及活化利用。需学习和借鉴水文化遗产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进一步为北京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建设提供助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8 , Processed in 1.09966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