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究竟是“天下一统”还是汉蒙对峙? 曾有学生问我,当年的蒙古帝国崛起于大漠,且一路所向披靡。可它为啥会在百余年的时间内,便如此不堪一击,被以朱元璋打得落花流水。我给出的答案是:自1368年之后,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确已不复统治中原大地了,然蒙古“汗国”仍在,蒙古人所建立的“北元”尚且存活了相当时间。待“北元”沦亡后,鞑靼人与瓦剌人又继承其衣钵,进而成为草原大漠之主。与此同时,中原农耕政权大明帝国,亦不过是守住了嘉峪关至虎山一线南侧(位于而今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畔)的地区,其势力范围,仅比秦朝与北宋大一些(就相对统一的王朝而言)。然以鞑靼和瓦剌名义存在之蒙古政权,从更广袤的范围来看,实与大明王朝构成了“南北朝”之势。由此,我们便可理解~为何明廷要始终不渝地修筑万里长城了。 明代的长城,自打太祖朱元璋之时起,一路修到了明朝末年。在这当中,除了与蒙古人直接对峙之九边(镇)长城以外,另有内长城一道,亦错综复杂地分布于山西、河北两省。而其建造的意义,则是要拱卫京师的安全。 经过明代兵民之“悉心修造”,进而为后世留下了这道“不朽”的边墙 明代内长城之关口要隘,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乃山西境内的所谓“外三关”;其二,则是京冀辖域中的所谓“内三关”。外三关是指山西代县的雁门关、山西河曲的偏头关,以及山西宁武的宁武关;而内三关,则为河北易县的紫荆关、河北唐县的倒马关,与北京市昌平区的居庸关。若论名气,当以雁门关、居庸关为首;若论位置,则内三关要比外三关更为重要。 至于内三关中的居庸关,姑且不在本文中加以介绍。于这里,我们只来聊聊内三关中~位于河北省的那两处。首先要谈的,乃是居于易县浅山之中的紫荆关。 论及紫荆关之险峻地势,也并不只有今人才会加以关注。早在2000多年前,于汉代的城防体系设置中,该关口便已进入“帝王视野”。待屡建屡毁之后,及至宋代,这里才被定名为“紫荆关”。究其原因,在于太行山脉的这一段山坡上~曾经为大片的紫荆花所占据,而该地又被当地驻军以~太行八陉之第七陉(蒲阴陉)归属军产为由~长时期地划为禁区。 紫荆关所在的蒲阴陉,或许只有那位创作过“香雪”的女作家最门儿清 若要体会紫荆关的重要性,不妨乘坐一次途经这里的绿皮火车。那列编号为6437的火车,是由北京西站开出,经过燕山、云居寺、十渡、野三坡、百里峡等小站,且经停紫荆关,再路过涞源,终达小站“大涧”的。火车从下午5点3刻启程,至次日凌晨终止,几乎穿越了半个蒲阴陉。然另有一列速度更快些、且行驶距离更远的火车(只是来不及在紫荆关车站停靠),待其经过了涞源之后,还要去山西的灵丘、五台山、繁峙、代县、原平、忻州……此两列火车,都会“邂逅”紫荆关,这便是蒲阴陉的大致走向了。当我乘坐K601或k603~于暗夜中途经涞源之时,心里想着的,却是“会不会巧遇香雪”,再给她送上一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由此得见,这紫荆关实乃连接华北大平原与晋北之黄土高原的重要关隘。紫荆关以东,是河北易县、涞水、高碑店、涿州;而紫荆关以西,则为河北涞源,山西灵丘、应县、五台、繁峙。从更广义的范围来看,关之东,乃保定、北京;而关之西,则为大同、忻州、太原。一条由涞源流淌至此的拒马河,且让紫荆关显得更加灵动、更富生气,亦使苦旅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小憩”的机会。 倒马关,一处“被游人遗忘了的角落” 自紫荆关向南,开车大约两个多小时,便进入唐县。古之唐国是否在此,我还说不清楚。然内三关中~位置最南的倒马关,却无可置疑地“安居”在这里。由于距离大城市(如保定等)过远,且较长时间地遭受自然风化及人为破坏,倒马关已然成为了”被游人遗忘的角落“。当我来此寻访之时,除却所邂逅之为数不多的村民、村鸡、村犬外,在这里只听得风声、水声。这倒也符合老庄谢陶们所追求之”理想境界“。 易守难攻的倒马关,与“易攻难守”的大明江山 其实,我所见到的“倒马关”,也还只是其下关城。至于倒马关的上关城,以及两城之间的那段大约2公里长的山道,据说十分险峻,所以未被列入我的出行计划。这倒马关,与前面说过的紫荆关,皆为河北保定至山西灵丘间的“太行山之古通道”。而这座由唐河流经的古老关口,其地势之紧要,于《畿辅通志》中便有过明确记载:“倒马关,山势险峻,马为之倒,故名”。当然,此关口名称的形成,也还是明代以后的事。而于明代以前,这里曾先后被称作“鸿之塞”、常山关、铁关。看来,在长城出现之前,此地便是“易守难攻”的一处重要隘口了。待明时蒙汉对峙,这里更成为防御外敌、拱卫京师的一道重要屏障。可谁承想,即便再多几道防御线,也还是无法挽回大明王朝不断衰颓的命运。而今的倒马关之残像,或许也是朱明王朝落满了岁月尘埃的最佳写照吧。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16 , Processed in 1.10588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