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桥可见,山可见,河可见,人可见。凭桥观山,山为梁,依山观桥,桥为山。人在山上,可见沧桑。 方案征集 进行一个大规模的建设工程,不亚于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必须分兵把口,调度有方,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虽说是边设计、边施工,而实际上是分阶段地进行设计和施工,设计仍然必须走在施工之前。这样可以加快步伐,缩短工期。事实上十分复杂的工作尤其是一个创举,不可能一次完成施工详图而不作任何修改。有些问题,必得一定阶段才能暴露和思考成熟。 1954年的洪水,重新检查了设计。桥下通航水位提高了2米,相应引桥工程也有变化。汉水公路桥桥墩顶部,加了一圈挡水墙,以防支座被淹。 庐山设计,着重点在上部钢梁的技术设计,下山后便进行详图的绘制。接下来便是正桥的下部建筑、桥头建筑和引桥,一系列的引线和跨线桥,汉水公路桥和大桥的施工准备等。 根据政务院的决定,在正桥方案决定之后,联系着正桥和引桥的桥台,以及引桥的方案要向全国征求。在庐山时便做了一些征求方案的准备工作。为了发动全国力量,下山后,由彭敏局长邀请了国内部分桥梁和建筑的专家、教授,先在武汉开了一个预备会议。地点在胜利街武汉铁路局的高干招待所,出席会议的有茅以升博士,著名建筑师赵深、张溥、张开济、戴念慈、俞蜀渝及清华大学莫宗江教授(梁思成因病未出席),武汉市城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建筑师鲍鼎。大桥局出席的除彭敏局长外还有梅旸春副总工程师、顾懋勋副总工程师及总体组唐寰澄。 顾懋勋(1896.12.25-1975.11.16),无锡堰桥邹岐人。1911年考取南洋公学中学部,1915年中学毕业转入大学土木系,于1919年以优异成绩(第一名)毕业,公派出国,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22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2年至1924年任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员,1924年回国任上海亚细亚煤油公司工程师、江苏省建设厅工程师、津浦铁路局高科科长。后被委派到杭州浙赣铁路局任桥梁工程。北伐战争时,他抢修过济南黄河大铁桥。抗日战争时,他考察了全国各地被日军空袭毁坏的桥梁并提出抢修意见。1950年奉调北京铁道部,任设计局桥梁科科长。后被委派至武汉参加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任武汉大桥工程局副总工程师。1956年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铁路先进生产者与全国先进生产者,出席同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他曾在大会上发言,并受到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1957年武汉桥梁工程学院成立后,大桥局任命他担任该院教务长、副院长。1959年起,顾懋勋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5年顾懋勋病逝于武汉汉阳,归葬于南京雨花台功德园。 1956年的顾懋勋 预备会议就武汉长江大桥的规模、正桥的形式和可能采取的引桥方案作了介绍。会议上首先展出了唐寰澄所收集的一些汉阳、武昌桥头附近古建筑的照片以及唐寰澄初步设想的方案的透视图。代表们研究了征求方案的范围、绘制图纸的内容、图纸规格和征求方案的说明。会议期间,顾问委员会成员坐船在江上参观并上两岸踏看现场,加深对现场的印象,并照相留念。 顾问委员会部分成员在黄鹤楼原址合影 图注:1955年2月6日顾问委员会的部分人员在大桥局领导陪同下到武昌岸蛇山头黄鹤楼原址合影。前排:左二梅旸春、左三李芬、左五茅以升,后排:左二杨在田、左三汪菊潜、右一彭敏。 顾问委员会部分成员在元威顺太子墓合影 图注:唐寰澄(前排右一)与武汉长江大桥顾问委员会部分成员在长江边元朝威顺太子墓合影。 武汉市对这座桥的形象十分重视。因为大桥将修建在黄鹤楼旧址的边上,对于就地或移址恢复黄鹤楼问题,也开过不少会议,讨论移与不移以及移至何处的问题。最后仍以社会主义建设为重,决定将当时存在于蛇山上的所有建筑都拆去,黄鹤楼迁地重建,由大桥建设经费中拨出专款16万元存放备用。建筑师们,有的主张仍将黄鹤楼建在原处,虽贴近桥梁,但仍靠江边。这样的主张随后就反映在应征的桥头建筑方案之中。 最初,苏联方面给出的方案是:大桥跨江面和跨陆地部分均系钢结构,但这样的造价比较大。后来,顾懋勋就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即大桥的跨陆地部分可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且桥体开孔的位置和大小必须符合市政规划。这样修改就可为国家节约大量钢材和资金。这个意见提出来后,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赞同,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 预备会议之后,由大桥局根据这一会议商定的办法,发出征求方案的邀请信。邀请信分发给全国著名的建筑设计院和各著名大学的建筑系。此时也曾讨论过大桥局本身是否参加竞选方案,经局领导和总体组吉赫诺夫专家的支持和鼓励,决定让唐寰澄也参加方案的竞选。 唐寰澄接受了这个任务,当时心里既兴奋又害怕。怕的是原来不是学建筑,而是学工程结构的,建筑理论和技巧都不熟悉。这工作在他面前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当时唐寰澄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叫桥梁的艺术?他搜集了许多苏联有关的参考资料,吃力地依靠俄文字典和同志们的解释,才吸收了一些前辈桥梁艺术专家的见解,明白了桥梁艺术的基本理论、实际设计和好多桥梁艺术的特性。接着第二步,按照政务院明确的桥梁艺术的原则是『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唐寰澄到本市和外地去找古代文献和古代的桥梁图片。他出差到北京时,从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文化部文物局得到协助,弄到四川灌县竹索桥、苏州宝带桥、颐和园十七孔桥和其他桥梁的照片,参观了故宫《清明上河图》的展览。在湖北省图书馆内他又经常去翻阅带有霉味的线装书,查阅武汉历史及建筑。这些书使他了解到桥址附近的龟山蛇山名胜古迹,为布置桥头绿化区域给以了有力的帮助。这样,他开始构想第一个方案。虽然桥本身情况已经熟悉,可又没有一个先例提供作参考,设计像现在的长江大桥那样的桥梁——上层要并行六部汽车,下层可容两列火车同时来往。而且桥梁的结构形式又多。唐寰澄试着做了四个比较方案,其中一个就是今天大桥建筑的形式。开始桥头堡方案设计是采用拱门的式样,苏联沙伯里专家看后,指出这有复古的倾向,设计事务所的工作技术人员对他的初步设计方案也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按照大家的意见又重新修改了设计。在满足功能和美学原理(实用、经济、美观)前提下,体现最经济和最民族风格。两岸引桥上层借用中国古桥如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河北赵洲桥等的艺术手法和中国式建筑元素,即纵横两个方向跨度均采用半圆拱形,这样可以使屹立的引桥高巍连拱与刚劲轻巧的菱形正桥相映成趣,不显得线条单调。而为了凸显中国桥梁的独特韵味,正桥与引桥之间桥头堡建筑的设计也借鉴了清代黄鹤楼『攒尖顶亭式』的建筑风格,与将来重建黄鹤楼留下了呼应的空间。巧妙运用佛教寺庙建筑中的莲花座元素于室外的大型阳台,张扬了中国民族传统建筑的朴素之美。在加入了中国建筑和中国文化的元素后,整个建筑形式顿显简洁、轻盈,结构部分采用预制构件和定型设计。唐寰澄用两个半月的时间,不分昼夜的设计计算,投资上也作了预算(预算桥头堡造价115万元),当年的春节更没有休息,仍在绘制方案,当时还配备刚从大学毕业的陈新(后为工程院院士)、曹春元做为助手协助计算。此方案排于所有方案的末尾,即第25号。 参加应征方案的单位主要是中央建筑设计院、北京建筑设计院、东北建筑设计院、重庆建筑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工学院、铁道部定型设计事务所和武汉大桥工程局等。 1955年2月,铁道部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技术委员会由老一代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任主任委员,成员有罗英、嵇铨、周凤九、金涛、王竹亭、王度、杨廷宝、陈植、陶述曾、高步昆、蔡方荫、杨宽麟、顾宜孙、余炽昌、钱令希、李温平、李国豪、李学海、张维、刘恢先、黄文熙、俞调梅、谷德振、陈士骅、梁思成、鲍鼎、汪季琪、赵祖康、李温平、华南圭等30人。当月,武汉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持评比会,地点在汉口滨江饭店。会上对25个方案一百余张图纸进行反复评比,气氛热烈。大桥局和市里有关单位出席旁听。 正在这个阶段,苏联建筑界和中国建筑界在建筑思想上起了变化。苏联在十月革命之后,建筑界强调民族形式、形成一股复古主义学院派建筑的风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采取『一边倒』的政策,接受苏联的援助,亦将苏联建筑界的风气带入中国,当年所修建的几座中苏友好展览馆便是典型的作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对建筑界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也就影响到了中国的建筑界。 在评论方案的过程中,不免就涉及了建筑理论。在会上,茅以升主席首先让唐寰澄宣读了赫鲁晓夫的报告,以资评委参考。因为在应征方案中,极大部分的方案受苏联建筑思想的影响,追求高耸、大体量,或西方古典或东方古典的形式。虽然也有很好的创新作品,但在高耸和体量上都很大。在艺术上,著名设计院和大学建筑系的作品,表现力强,渲染极佳,构图使人神往。 评论结果分一、二、三等奖。一等奖奖金10000元、二等奖8000元、三等奖3000元。以一、二等为依据,杨廷宝先生当众挥笔,在整张打字纸上,综合各方案的优点匀勒出一个新的方案,备今后决定方案后设计者参考。 25号方案被列为三等,奖金3000元,其中局里扣了1200元做为『大桥局科技奖』发给其他参与人员,唐寰澄得了1800元,大概相当于其一年的年薪。这奖金他除了几百元用于结婚买家具(还是二手家具,从苏州买的)外,其余都响应政府号召买了国债。作为初出茅庐、年未三十的唐寰澄,在老一辈建筑师面前,虽然建筑思想未必尽能苟同,能入选获三等奖已觉得很高兴了。 评论已定,全体苏联专家携夫人于晚间到滨江饭店举办舞会。一时车水马龙,衣香鬓影,指点评说,热闹非凡。他们对中国桥梁和建筑界如此众多琳琅满目的作品和今后他们将为之努力实现的桥梁全貌,感觉高兴。 唐寰澄和妻子江国梅旅行结婚在北京 总理钦点 会上专家们并不反对唐寰澄的方案,但总认为桥台部分不够庞大,要他把两岸沿江马路包括在内,作为桥头的整体。专家们的意见引起唐寰澄的疑惑,这样的设计会大大增加不必要的投资,而且外貌并不美观。于是唐寰澄保持了他原来的方案,但根据建筑专家的意见作了一些细节修改。会后大桥局将全部资料和评选结果报铁道部,部再转呈政务院,陈列在中南海怀仁堂。周恩来总理在政务会议期间,率各副总理、各部部长、各省省长参阅方案并进行评论。 1955年3月11日,周总理批示,采用第25号方案。 最终采用方案的决定与鉴定结果的建议不同,各方为之震惊。事情有其必然性亦有偶然性。事后,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向建筑系同学们说:『这次方案,建筑界败于青年的结构工程师之手,在建筑思想上值得进行检讨。』建筑思想摆脱形式主义、复古主义,走实用、经济、美观、从功能出发、再讲求形式之美的道路,这个方向是必然的。25号方案是向这一方向走的,虽然还不够成熟,结果也就成了必然的。可是,假如晚这么一年,建筑界已摆脱了当年苏联建筑思想的影响,则他们的方案,一定更为精彩。结构工程师的方案,可能就不能望其项背。25号方案的中选,也就有了其偶然性。 武汉长江大桥现有的桥头建筑和引桥的形象是以25号方案为本,在著名建筑师赵深先生及中南建筑设计院周瑞棠、陈希贤、刘玉珂等建筑师协助下完成了全部施工设计图纸。 第25号方案封面 25号方案效果图 25号方案引桥效果图 25号方案桥头奔马效果图 25号方案大厅雕塑布置效果图 25号方案桥头堡剖面效果图 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立面图 25号方案灯具效果图 武汉长江大桥实景 25号方案的特点,是满足了功能和美学原理(实用、经济、美观),是所有方案中最经济和最具民族风格的,也应证了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所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 从桥头堡进去,三扇圆拱式钢框拼花玻璃大门,随后是一宽敞大厅。面对大门是一个壁龛,壁龛内是一尊雕塑,高5米,唐寰澄设想了两座分别以『上部结构施工』和『下部基础施工』命名的雕塑,展现的是建桥者的形象。由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两位大学生——史超雄(男)和杭观华(女)现场选用工人做模特创作的,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也喜结伉俪。 大厅四周的护壁,是以东北出产的暗红色的大理石镶嵌的,墙壁和藻井则用当时新出产的敷有可赛银的石膏粉底来装饰,优美而繁密、饱满,既有中国古代宫殿藻井的风格,又有西方城堡、教堂穹顶的装饰元素。大厅的地面,系由广东出产的缸砖铺就。这种缸砖,有深红、橙黄两色,既坚固耐磨,又朴素大方。 大厅内还布置了2盏硕大的吊灯,每盏吊灯分上、下2层,上层6盏,下层8盏,显得华贵而庄严。大厅的护壁上则是12盏壁灯,壁灯为火矩形,灯座皆为铜制,与吊灯互相呼应。 桥头堡的第二层为回廊,间壁装有长江大桥施工的图片,展示出大桥艰难而恢宏的施工场景。 三层为展览厅,这儿的护壁采用的是翠绿色的大理石,显得淡雅而宁静。厅内悬挂有大桥的全景油画及各种照片,并摆设各跨线桥模型。 第四层,可以通向阳台处,也可以通向铁路桥桥面。 第六层为川字厅,里面陈设着用蛇山拆下来旧建筑的楠木制作的我国古代的几座具有代表性的桥梁的模型。看到这些模型,既可以得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又可以窥见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轨迹。 第八层即是桥亭,也就是公路桥的桥面,桥亭外方内圆,耸立在天地之间,这儿离地面已有35米。 铁路桥面和公路桥面,路灯和栏杆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中国宫廷式吊灯。 铁路桥面,两侧设有高达2米的防护钢丝网,人行道外是坚固而式样大方的铸铁栏杆,每隔16米则设置一盏花式壁灯。此设计原设想为人力车通道,以减少上下桥爬坡的困难,后考虑安全因素仅供桥梁维护和巡逻封闭使用。 公路桥面,设置了两排造型轻巧雅致的下六方、上圆形混凝土灯柱,与整个桥梁结构十分协调。可惜之后经过多次为增加路面照度而加高改造,灯具与整个大桥的美术设计相悖,毫无美感,已难见昔日风采。 桥头堡两侧为14米高、纵跨四层楼的巨型铜窗,古代窗棂与西方教堂花窗结合,菱花格扇格,格与格之间的崁金色梅花(铜制)。可让游客在登堡的过程中游览江景,移步换景。桥头堡大窗外的阳台则借用中国佛教建筑中『莲花宝座』的造型,寓意祥和平安。 事后,唐寰澄总结桥头堡设计时说:『遗憾的是桥面亭式建筑,从桥下看略显小点。』此后在他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建筑中特意加大了顶部建筑的体量,可惜未被采用。 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其他设计方案 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其他设计方案 本节未完待续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21 , Processed in 1.156352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