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前门五牌楼 今日的前门五牌楼 坐落于前门大街的五牌楼,又称正阳桥牌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之一,也是昔日京城著名的地标之一。清末以来,凡是关于老北京的照片,往往少不了它恢宏大气、古朴典雅的身影。 2022年,前门五牌楼油饰彩绘翻新完工,焕新亮相。这次翻新的前门五牌楼,是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于2007年按照原状、原尺寸在原址复建的。我作为公司的负责人曾参与主持了这项工程。此次复建,使得前门五牌楼在消失半个世纪后,重新屹立在前门大街。 命运多舛的前门五牌楼 老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一说,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内城九大城门之首,因其位于紫禁城和皇城的正前方,地位显赫,老百姓称其为“前门”。前门外曾有护城河围绕,河上横跨一座石桥,名为“正阳桥”。正阳桥南有一座牌楼,额题“正阳桥”,由于其面阔五间,所以俗称“五牌楼”。 前门五牌楼是老北京的“门脸儿”,素有“国门牌楼”的美誉。然而,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下,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前门五牌楼被拆除。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又在原五牌楼以南跨街新建了一座“五牌楼”。 当时,由于前门大街通行车辆,五牌楼的6根立柱中有4根无法落地,只得作悬空的“垂柱”处理,五楼用黄琉璃瓦顶,额题“前门大街”。这座牌楼与老北京人心目中的五牌楼大相径庭,因此被戏称为“假五牌楼”。 “假五牌楼”最终在争议中被拆除。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6年底,前门大街两侧启动修缮整治保护工程,恢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风貌,同时计划在原址复建五牌楼。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王世仁参与了前门大街改造方案的制定。据他在《前门大街改造纪事》一文中回忆:“前门大街前期规划设计历时4年,前后共有9版方案,直至2007年10月才获得政府批准。” 我所在的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是北京主要的古建以及建筑施工单位之一,曾承揽过抢救明城墙遗址、复建永定门、修缮德胜门等多项工程。多年以来,我和王世仁先生在工作上常有联系,私下相交亦甚笃。从他那里得知要复建前门五牌楼后,我很快就着手为招投标作准备。 复建工程必须尊重历史记忆,不能有一丝一毫偏差。因此,我在王世仁先生的指导下,先是做了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尽可能多地搜集前门五牌楼建成以来的历史资料。 前门五牌楼的命运非常曲折。其建造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正统元年到四年(1436—1439)。现在,我们能看见的最早的前门五牌楼形象,是绘于明代后期的北京宫城图。在这幅图中,五牌楼是一座木牌楼,明间偏北,两梢间偏南,次间呈八字格局,高大宏伟。 1902—1903年之间的正阳桥及五牌楼 然而,清康熙十八年(1679),北京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据说,这场地震震倒了北京宣武门、崇文门、德胜门等城楼,很多民宅也是十倒七八。前门五牌楼由于是木结构,而且“头重脚轻”,因此在地震中严重受损,后来不得不复建。 此后,前门五牌楼接连遭受厄运。据史料记载,自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19世纪末,前门五牌楼屡次被烧毁,又屡次被重建。但值得一提的是,庚子国难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正阳门和前门大街惨遭洗劫后沦为废墟,前门五牌楼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民国以后,前门五牌楼正中满汉两种文字的“正阳桥”匾被换成只有汉文的新匾。1935年,北平市为繁荣旅游业,推行“故都文物整理实施计划”,彼时破旧不堪的五牌楼被拆除,在原址按照原尺寸复建了一座牌楼。由于木结构的五牌楼在历史上数次被烧毁,这次新建牌楼时,屋顶以下结构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并撤去了抱柱和斜戗柱。但这座牌楼只屹立了20年,至1955年被拆除。 1901年,日本学者小川一真拍摄的正阳门外,正阳桥及五牌楼整体格局清晰可见 纵观历史,前门五牌楼的形制几经变更。如果再次复建,具体该以哪一时期为准?几位专家反复研究讨论,认为应该按照拆除前的形制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前门五牌楼来复建。 为此,我多次去北京市档案馆查找20世纪30年代的档案资料。幸运的是,1935年北平市工务局复建前门五牌楼时,留下了非常详细的施工档案,上面准确记载了当时的尺寸和相关情况。 或许正是由于前期有充分的准备,在招投标时,我们公司顺利中标。 成功挖出五牌楼旧基址 消失半个世纪的前门五牌楼究竟长什么样?坦白说,我一开始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因为早在我出生那年,它就已经被拆得一干二净了,我从来没有见过。 根据1935年的施工档案,前门五牌楼通面阔为35.36米,明间9.76米,次间7.3米,梢间5.7米。五牌楼明间地面至云冠下高12.65米,减去台基,实高12.48米;台面至小额枋下皮7.78米,与面阔之比为1:0.8。王世仁先生介绍说,这些数据均符合明清建筑法式的比例。 尽管掌握了重要数据,但难题接踵而至:如何才能找到五牌楼的原位置? 自1955年拆除后,前门五牌楼的具体位置在各种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中都已消失。除此之外,20世纪80年代,前门大街曾修建了过街通道,五牌楼在中间的柱基很可能已经被挖干净了。 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王世仁先生找到一张老照片,是1935年复建前门五牌楼时拍摄的。照片中,一位工人站在前门五牌楼柱基坑内,与一旁的夹杆石相互比照,可见当时新挖的混凝土柱基比较深,接近一人身高。 1935年,复建前门五牌楼时拍摄的一张照片。 “通过照片能看出来,当时柱基挖得很深,应该还能找到。”王世仁先生还说,1935年的施工档案中有一个重要细节,“新设计混凝土柱基在开挖时,由于原三合土柱基非常坚硬,承包方特请追加人工费用”。他据此相信,当时的新柱基址与清朝时期的原柱基址在同一位置。 但落实到地面儿上,该如何找呢? 王世仁先生的功底非常深厚。由于正阳门箭楼是前门地区唯一从明代以来保留至今的建筑,所以他便以此为准,根据正阳门箭楼、正阳桥、正阳桥牌楼三者的位置关系,用史料对前门五牌楼的历史位置进行了一番推算。 首先,王世仁先生在瑞典学者喜仁龙所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找到一幅正阳门瓮城拆改前的总平面图。根据图中所附比例尺测量,王世仁先生把它与1957年北京市城区1:500地形图校核,基本可以定位正阳桥中线的位置。根据推算,正阳桥中线与正阳门箭楼间的距离为58.5米,折合180尺。 随后,王世仁先生又参考清代《康熙南巡图》,在画中量出正阳桥中线到前门五牌楼中的距离是正阳桥中至正阳门箭楼前的1.2倍。这一比例接近5:4,正好是中国古代营造设计常用的比例。按照这个比例推算,正阳桥中到五牌楼中的距离为70.2米,折合216尺。 王世仁先生的推算结果出来后,我立刻让项目经理李永旺带几名工人去前门大街挖。谁也没想到,大家竟真的挖出了1935年五牌楼东边的柱基。李永旺后来还跟我回忆说:“当时的混凝土柱基依旧牢固,钢筋还在,我们用机械炮锤,费了一番功夫才拆除干净。” 13000元买了一张老照片 复建一座原汁原味儿的前门五牌楼,仅靠关键尺寸数据,还远远不够。 牌楼上面用了哪些纹饰、正中牌匾上“正阳桥”三个字怎么写、夹杆石上的浮雕什么样……诸多细节问题,史料上都没有详细的记载,需要找影像资料填补空白。当时,我跑遍了北京的古玩市场、二手书店,到处找前门和五牌楼的老照片。 有一次,在报国寺收藏市场,我发现一张清末时期前门外大街的老照片。照片上的五牌楼清晰可见,牌楼上的油漆彩画也非常清楚,是十分难得的一手资料。 清末时期的前门五牌楼。作者在报国寺收藏市场花了13000元购得这张老照片 那位摊主告诉我,这张照片原本是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的,几经周转才到他手上。于是,我试着跟摊主问价,没想到他狮子大开口,要价12000元,而且是一口价儿。作为报国寺收藏市场的常客,一张老照片值多少钱,其实我心里有数。当时在场的还有几位我认识的商贩,他们都觉得这张照片要价太高,纷纷劝我别当“冤大头”。 但我明白,这张老照片比较罕见,会在复建前门五牌楼时发挥作用。所以,我咬咬牙,铁了心要买。那位摊主也揣摩到我的心理,死活不让价。那天,我身上没有那么多钱,结果就没能买下来。 第二天,我又来到报国寺,再找商贩买那张老照片。结果那位商贩改口说不卖了,声称如果真心想买,那就拿19000块,少一分也不卖。一听这话,我立刻就急了:哪儿有这么做买卖的?一天就涨了7000块钱,真把我当“冤大头”了! 后来,在报国寺几位朋友的热情帮助下,那位摊主才让了6000块钱。最终,我用13000块钱买到那张珍贵的老照片。这在当时虽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它在复建五牌楼的过程中,的确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 例如,前门五牌楼夹杆石上的浮雕图案,就是根据这张照片复制的。夹杆石是清代牌楼所特有的重要构件,是稳定并围护牌楼落地柱的包裹石。清代官式牌楼的夹杆石,通常雕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通过这张老照片,我能清晰地看到前门五牌楼夹杆石的纹饰:上部雕有蕉叶、香草、八达马、连珠、如意云,南北面浮雕升龙,东西面为八吉祥纹饰。 说起夹杆石,还有一件特别巧的事儿。2003年,我们公司承担复建永定门和北京南中轴路的改造工程时,在天坛西坛墙附近,施工人员意外发现一尊长约1米的石雕。当时,我并不知道它是哪座建筑上面的构件,只觉得雕刻比较讲究,就直接派人捡回公司,一直放在角落里。没承想,后来复建前门五牌楼就用上了。经过王世仁先生考证,这件石雕是夹杆石上的卧狮,可能正是前门五牌楼的“遗物”。 为了复建前门五牌楼,我搜集了上百张老照片。通过对比我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五牌楼,上面彩绘的纹饰不尽相同。查阅历次的修缮档案后我才知道,从1900年至1935年间,前门五牌楼彩画共有四次油画工程,并且基本每次工程都没有遵照原有样式,而是从纹饰到设色都进行了重新设计。 1935年前门五牌楼的彩绘,沿用了清代旋子金线大点金手法。这种彩绘手法规格较高,多用于明清时期宫殿庙宇等建筑,以大青、大绿两种颜色为主,有龙、锦和旋花图案,相间加上西番莲、轮叶八宝等各种花纹,全用金线勾勒点饰,典雅大气。 半年时间做出一个斗拱 历史上,牌楼的形制丰富多样。它们的构造方式是在地上立起单排柱子,柱子上安装横枋将柱子连接在一起,横枋上安装屋顶,其形式与木建筑一样,可以做成悬山、歇山、庑殿等式样。 前门五牌楼是一座五间六柱五楼冲天式牌楼。间是指柱与柱之间的通道,楼是指飞檐起脊的顶部,柱子出头就叫冲天式。由此可见,它的造型高大雄伟、气势恢宏,且每楼都有雕梁画栋、斗拱飞檐。 20世纪30年代,复建的前门五牌楼屋顶是木制的。但木屋顶立在露天,常年受日晒雨淋,容易腐蚀损坏。为了使牌楼坚固耐久,同时不失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我们决定用钢筋混凝土仿制木斗拱。 制作钢筋混凝土斗拱,费时费力。通俗来讲,就是把斗拱纵横相叠的短木拆解,然后用混凝土分层预制各个部件。预制好的坐斗、翘、昂、耍头等成型晾干后,自下而上依次安装。待斗拱安装并校正完毕后,再将斗拱钢筋与柱内钢筋笼焊接,配合柱模将混凝土柱与斗拱同时浇筑成一体。 这个过程非常繁复,而且每个环节都不能二次加工。因为第二次加工的模板不一定和第一次的模板对得上,所以必须万无一失。此外,混凝土预制的部件凝结时会放出热量,这个时候就得有人专门给它们浇水,不然容易开裂。当时,我们在京郊租了一个好几千平方米的地方专门制作斗拱,前后花了半年多时间。 混凝土立柱和横枋的模板也是比较吃功夫的活儿。前门五牌楼的柱身有十几米高,而且是下端直径大、上端直径小,因此用混凝土做起来难度很大,只能是先做样板,再照样板放大样。 为了使混凝土柱尽量圆,我们用了将近40根木板条拼成圆形,作为立柱的木模。在木模的里面,我们又围了一圈铁板,这样可以确保浇筑出来的混凝土柱是光滑的。混凝土凝固需要十多天,一根立柱要分五六次浇注,再加上横梁的混凝土,算下来一座牌楼光是混凝土活儿就需要三个多月。 2007年3月,我们公司签订了复建前门五牌楼和前门大街7个项目修缮的合同。当时,给我们的施工时间是9月到11月,只有3个月,时间根本不够。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签订合同后,我们就开始为复建工作做前期准备了。 恢复正阳桥难度较大 和前门五牌楼一样,正阳桥也是前门地区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老北京有句俗话:“前门楼子九丈九,三桥四门五牌楼。”“三桥”指正阳桥的三座桥,“四门”指正阳门箭楼一门、城门楼一门、东西闸楼各一门,“五牌楼”就是正阳桥牌楼。 正阳桥曾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大的一座古桥,连接着内城与外城。据说,这座桥初建时为石木桥。明正统四年(1439),正阳门增建箭楼、瓮城,城门前木桥改建成三座连体石拱桥。 从清初宫廷画师王翚等绘制的《康熙南巡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正阳桥的三孔拱券三桥连成一体,桥面是三桥道四排石桥护栏望柱;中间为御道,专供皇帝出入使用;桥面由宽大条石铺砌,两侧有石栏板望柱,望柱顶雕刻石狮,规格很高。 王世仁先生曾查阅过1919年北京市政公署修正阳桥的档案。他告诉我,1919年正阳桥改建,桥身加宽至9米,加长原分水石,原券脸石拆安至新拱外侧。为准备铺设有轨电车,降低桥拱与道路相平,同时桥面石改为斜铺。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阳桥拆去条石,改铺沥青路面。20世纪70年代,随着护城河改暗河,正阳桥消失于地面之下。 1992年3月,北京修建正阳门南侧地下通道时,施工人员挖出了正阳桥基址和一具镇水兽。这具镇水兽由完整青石雕凿而成,四肢及肚皮紧贴地面,背上披有鳞甲,长尾回蜷,原来很可能位于正阳桥下东南桥台的燕翅上。这是古代桥梁放置镇水兽的常见部位。但当时国家没有批准对它进行考古发掘,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施工队就重新把镇水兽掩埋了。 考古发掘出来的正阳桥镇水兽 我听王世仁先生说,2006年,在前门大街历史风貌修复的规划中,原本有恢复正阳桥的项目。但由于正阳桥北端进入箭楼前公交车道,道路北移难度比较大,经过权衡最终决定,只在南端正阳桥原址采取地面标识的手法用白石勾勒出桥头的轮廓。 2022年10月,翻新后的前门五牌楼焕然一新 这些年,正阳桥遗址又有了新的进展。2021年8月27日至9月17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对正阳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再次发现了那具石雕镇水兽。市文物局初步判断,镇水兽为明代遗存。它与中轴线上万宁桥下的元代镇水兽遥相呼应,成为明初迁都之际营建北京城的历史见证。 本文选自《纵横》2023年第4期,李彦成口述,张小英整理,标题有修改。图片由口述者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5 , Processed in 1.12191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