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东岸隐藏着一座秘境之园---画舫斋。这是一座掩映在山林中的一处独立院落,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因环水而建,故又称水殿。 画舫斋是一座以方形水池为中心,回廊四匝的幽静庭院。主殿画舫斋坐北朝南,东西两厢为镜香、观妙二室。画舫斋初建是作为皇帝的行宫。 画舫斋---是座以方形水池为中心,回廊四匝的幽静庭院。 历史上最早叫画舫斋的建筑,是北宋时期的欧阳修所建。北宋仁宗时,欧阳修从京城被贬任滑州通判。到任不久,他在州衙东部修筑了一座居住并会客的房屋,设计和施工监督,都亲手经营。这座建筑一间宽,纵长七间,中间各有门相通,上有天窗取明,两侧有栏杆凭倚。再往外两侧是仿照河岸设置的景色,屋石突兀,佳木葱郁。由外部看此房宛如一条游船,人待在屋里如似舟中。欧阳修亲自拟名 “画舫斋”,为请名书法家蔡襄题匾,还写了篇《画舫斋记》,寄给蔡襄做参考。 欧阳修修筑画舫斋,本为安逸之所,却以船为名,似乎有些矛盾。他因罪被贬京外,漂泊江湖,经历长途水路,险象环生,这些经历让他深知舟行的艰辛与恐惧。回顾那些时刻,他感慨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会选择这样的旅程? 幸运的是,他如今得以解脱困厄,在朝廷任职,生活安稳。回想起过去的舟行经历,他本应对此心有余悸,但仍以舟命名斋室,这是否意味着他对舟居生活有着某种隐秘的喜好呢? 然而,在古人的选择中,有些人选择远离尘世,乐居江湖,终身不返,定有其独特乐趣。如果能避开风险,顺风行舟,那份宁静与速度带来的快乐,确实令人向往。 不过,欧阳修自言尚有许多事务未暇,而“舫”更多是用于宴嬉,姑且以此命名斋室,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寄托? 欧阳修的朋友蔡君谟擅长大字书法,欧阳修邀请他题写斋名,但考虑到朋友可能会对斋名的寓意有所疑惑,他特意详细解释了这个命名的由来。最后,他决定在墙壁上挂出这段记述,以记录这段独特的生活经历:“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矧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 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这就是那篇著名的画舫斋记。欧阳修的《画舫斋记》中,提到自己虽居安但思危,仍乐观地看待逆境,并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画舫斋”,寓意着即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乐趣和希望。 据说乾隆建画舫斋时,正是借鉴了欧阳修《画舫斋记》中的居安思危之意,并以此立意而非形态上刻意模仿,体现了匠心独运的设计理念。但他并没有从形态上刻意的模仿,却从立意上取居安思危的核心,取其意不取其形,匠心设计营造,筑就了这座精巧别致的水景园林。 隐藏在山石后的画舫斋朝南开,正对着另一处著名的景点濠濮间。 从园林形态看,画舫斋在湖边开有一座垂花门,但其正门朝南开,正对着东岸另一处著名的景点濠濮间。 由于画舫斋是行宫,所以它的主体建筑群保持了严整的中轴对称的布局和金碧辉煌的色彩。乾隆皇帝将江南园林意境融入画舫斋中,既不失北方皇家宫苑的特色,又再现了江南园林的情调。园中主殿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画舫斋”。院中一池碧水,清澈见底,四面辉煌的景致高低错落有致,远近相间不同,雕梁画栋倒映在水中,影影绰绰随波而动。 民国十三年(1924年)适园主人编写的《三海见闻志》中详细介绍了画舫斋,说乾隆曾经在这里组织画家绘画赏画;清末光绪皇帝和慈禧也曾来画舫斋观看射箭及用膳。射箭的地址就在门外的小土山旁,至今遗迹仍可寻。 走进园门是一座幽静的院落,北为一座五开间的穿堂殿,悬挂于殿前檐下的额题南面是“春雨林塘”,北面悬挂“空水澄鲜”,两方匾额将画舫斋春天细雨朦胧与池水倒映天日的不同美感描绘得淋漓尽致,且皆为乾隆御笔。 进入画舫斋院落首先看到的是五开间的穿堂殿“春雨林塘” 春雨林塘殿北接一座抱厦敞轩,在此可见一方形水池,这池水是活水,从西墙经暗河注入北海太液池,水池的四面分别建有由回廊相连的四组建筑,在这里可以一览画舫斋的水景。 春雨林塘殿北接的“空水澄鲜”敞轩,在此可以一览画舫斋的水景。 水池正北的建筑就是主殿画舫斋。乾隆有诗云:斋似江南彩画船,坐来轩栏镜中游。乾隆曾坐冰床来此题词,“画舫斋”三字便是他的手迹。乾隆是个爱作诗、爱题字的皇帝,帝都几乎所有景点都留有了他的墨宝。 在“空水澄鲜”敞轩可以看画舫斋全景,东西两侧为“镜香”“观妙”室。 方方正正一池水,四面画廊环绕,四座殿宇对称分布在廊中。乾隆有诗曰“画舫夤缘接镜清,来游因便俯池楹。米家烟雨非所赏,惬意端知在快晴;宾筵赋罢小优游,韶月壶天耐赏酬;已似乘浮冰欲解,却原不共水常流;高飞回雁犹猜橹,负陟潜鳞未受钩;绨几瑶笺供置句,拈吟真是泛虚舟。” 秘境之园主殿---“画舫斋” 据统计,乾隆为画舫斋作诗超百首,从中可以体会他对这园子的喜爱,也能真正了解到“画舫斋”的深意。 连接水池四座宫殿建筑的游廊 画舫斋北部东西角各有一处院落,西北角院落为“小玲珑”,东北角的院落为“古柯庭”、“奥旷室”和“得性轩”。 穿过画舫斋东北侧的一个小门,即进入古柯庭小院。古柯庭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专门为这棵老槐树修建的庭院,有诗为证:潇落闲庭对古柯,薰风绿叶亦婆娑。金元明阅三朝迹,不向荆凡问若何。 号称京城第一槐的“唐槐”,至今还活在画舫斋古柯庭院中。 古柯庭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槐,即著名的“唐槐”。此槐犹如一个巨大的盆景,相传已一千多年,所以人们叫它“唐槐”。 古槐树木桩犹如石化了,黑乎乎的,大部分树皮脱落,不过抬头依然可见茂密枝叶,在阳光下树叶葱绿。古槐是一种风景,它是古朴与自然的化身,高贵典雅,槐树自古就为公卿大夫之树。 唐槐老树屹立,树影婆娑,树冠生机盎然,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乾隆对这棵古槐喜爱有加,为了观赏和保护这株古槐,在树侧修筑屋宇,点缀太湖石,并以古槐为由取名“古柯庭”。 走近些看,几块太湖石中,老槐主干年深日久盘根错节如金属如陨石,乾隆皇帝又有一首《古柯庭》写道:“槎枒枝覆屈盘根,尔许生机个里存。朅对古柯集遥思,古人可得共谈论。” 古槐树前的标牌注释:树高13米,冠幅9米,胸径596厘米,树龄约1200年,胸径:190厘米,平均冠幅:9米,是一级古树。 唐代的北京城称蓟城或幽州城,位于原宣武区的西部一带。留到今天的历史遗迹最出名的有法源寺(悯忠寺)、天宁寺(天王寺)和白云观,北海地区那时还是城外七、八里的乡野之地。 金中都时期的北海地区还是城外东北七、八里的乡野之地 上世纪后半叶,在北海西岸的多处古墓葬考古发现,唐代这里是幽州幽都县礼贤乡龙道村,而且,在北海这棵“唐槐”东南不过一里左右。 现在景山公园观德殿西侧还有一棵“唐槐”,距离如此之近就有两棵“唐槐”,说明千年之前的唐代这里不仅有人居住,很可能人烟还比较密集。 景山观德殿西“唐槐”,两棵相距不远的老槐诉说着同一段历史。 只是,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雨雪风霜和朝代更替,只剩下了这两棵硕果仅存的古槐留与后人瞻仰和慨叹,两棵“唐槐”仿佛在诉说着同一段历史故事。 乾隆年间,北海这棵“唐槐”生命力还相当强,树冠非常之巨大,遮阴面积达数百平方米。乾隆对这里的环境情有独钟,经常到这里游息,并多次以古槐为题做诗。 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和战乱,今天的唐槐虽木质已朽,可仍然树影婆娑,生机盎然。欣赏之余,让人感叹生命的顽强。 从古柯庭院外也可以看到古老沧桑的“唐槐” 伫立在这幽静无人的小院,静静地看着这棵阅尽世道沧桑的千年古槐,思绪似乎很多,又似乎什么都不想了:嫩叶休嗤迟发春,突然贞干有精神。元明兴废都消尽,劫外留斯不老身。 进入民国后,北洋政府的高官多有居住在北海的记录。如外交总长陆徵祥居住在静心斋,梁启超先后住过团城和快雪堂等,民国五年(1916年),黎元洪大总统府的秘书长饶汉祥则住进了画肪斋。 饶汉祥(1883-1928),字苾僧,又字孱提,湖北黄冈广济县(今武穴市)梅川镇饶为市塆人。出生书香之家,自幼随父就读,少时有“广济神童”之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同邑居正、彭汉遗等赴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攻读。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学成回国,次年赴福建,先以盐运使侯补,后任学务所视学近三年。 饶汉祥文字功夫颇深,尤善写骈体文章,喜用怪僻字,各省军政当局纷纷模仿,形成民国初期的一种文风,在辛亥革命和民国初年的官场风靡一时,被称为“饶体骈文”。 饶的骈体电文,在1912—1913之间为袁世凯、黎元洪排斥异己,打击革命党人出过大力:如反对定都南京,通缉杀害革命党人,破坏癸丑讨袁等等。但另一方面对当时推动革命也有较大的影响,如他以动人的电文,赞成民治,反对武人专政,首创军民分治,一再主张废督,以及反对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吴佩孚等拥军乱政,取得一致好评,饶汉祥亦因此而名噪一时。 饶汉祥办事精干,工于表现,渐为黎元洪赏识,乃升为大总统府秘书长。在秘书长任内代黎作文电逾两百余篇,黎曾在一文中写道:“当往者辛壬之间,共和之势已成,余以菲材,谬为群众所推,起当大任。于时豪隽蠭午并起,龙骧虎跃,云蒸豹变之材,诚不可以亿计。而雍容儒雅,坐筹帷幄者,自苾僧而外,殆不三数人。苾僧尤雄于文羽檄书移,星驰电布。每有所属,构思秉笔,宿昔而成。采藻葩流,哀痛激发,读者莫不唏嘘起舞。一篇脱手,八徼风传。当是时,举国之中,无不知有饶汉祥者。以余之否德,膺兹艰钜,克告成功而无陨越者,苾僧之助为不鲜也。” 可以说,饶汉祥的电文为巩固武汉首义之地的地位,保护辛亥革命果实,奠定国基,推动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画舫斋成为法军司令部,里面的设施被抢劫一空。 画舫斋西北院落小玲珑墙外直对着一座二层小楼“北海皇家邮驿”。北海皇家邮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在这里建设了少年先锋水电站。 少年先锋水电站旧址现在为北海皇家邮驿 开国之初,新中国仿效苏联特别重视少年工作。1952年10月25日,北京市“少年之家”建成,这个“少年之家”坐落在北海北岸的阐福寺内。阐福寺的东西配殿和钟鼓楼等,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美工、音乐五个教室,一进门的大殿是少年厅,这里经常放映电影。当时,市政府、团市委等机关团体都给“少年之家”赠送有礼物。 1956年11月4日,北海“少年先锋队水电站”建成。少年先锋队水电站设在北海东岸边,是一座二层的西式小楼。这里是全国惟一的一座为少年儿童建造的水电站,也是我国第一座供少年儿童观摩和由他们自己操纵的全部自动化的水电站。 1956年北海少年先锋队水电站成立 水电站的发电机由德国制造,发电量为10千瓦,并且还与北京电力系统并网。水电站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发电站里面还有操作间、电工室、水力发电知识陈列室等。安装了一台小型水力发电机组,这座水电站可以发出10千瓦的电力,能点亮400盏25瓦的电灯,还可以带动北京“少年之家”电工车间的小车床。水电站门外道路西侧设有一个水闸,利用这段水的自然落差,进行北海东侧浴蚕河的水力发电。 北海少年先锋队水电站是由电力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局负责设计、哈尔滨水力发电机厂制造、安装的一台小型水力发电机组。当时北海东侧浴蚕河的水,穿过画舫斋,沿着画舫斋西侧的小渠流过来,水电站利用这段水的自然落差,进行水力发电。北海少年先锋队水电站让少年儿童了解了很多水电知识。 后来北京市少年科技馆撤出了北海,水电站的设备老化,加上上游供水不足等众多原因而废弃。1984年北海搞经济开发时,将发电机、天车、水闸及电动提升机构等拆除变卖,昔日的少年先锋队水电站仅剩下了一座西式小楼。 影响了新中国几代少年儿童的电影《祖国的花朵》,是上世纪50年代长影摄制完成的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影片。影片中少年儿童在北海划船时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不仅当时家喻户晓,而且影响了几代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当年,少先队到北海过队日、划船、乘游艇,算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北京市少年科技馆借驻北海阐福寺时,还曾有过一条非常有名的汽艇,这条汽艇是国家水电部赠予的。当时在中山公园举行了汽艇的交接仪式,有许多领导到场,仪式非常隆重。 汽艇被命名为“中国少年先锋号”。当年,北海其他游船都没有机器动力,所以,“中国少年先锋号”算是北海最新式的船舶。现在60岁以上的北京老人中,许多人都曾经乘坐过这艘中国少年先锋号。 20世纪60年代,“中国少年先锋号游艇”被调拨到通县运河中当拖船,后来又被调拨到内蒙古建设兵团第十九团的乌梁素海,再后来,这艘游艇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中法合作拍摄的影片《风筝》以北海少年先锋队水电站作为背景 少年先锋队水电站这座小楼后来经历了多次变迁,包括作为餐厅使用(1985年命名为“碧海楼”)、改为儿童游乐城(1992年),以及成为高档餐厅(2004年名为“上林苑”)。 直到2015年9月29日,这座昔日的高档餐厅变身为“大清邮局”,最后以“北海皇家邮驿”之名对外开放。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北海内一个新文化地标的诞生,也使得游客能够在欣赏皇家园林美景的同时,体验到邮政文化的独特魅力。 北海皇家邮驿不仅是一个邮局,也是一个博物馆,展示了与邮政相关的历史文物,如嘉峪关出土的魏晋之墓的驿使彩绘壁画砖、中国现存最早的秦国“木牍家书”、“大清蟠龙邮票”、“黑便士”等,这些展品共同演绎了邮政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5 , Processed in 1.08818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