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上点儿岁数的人,尤其在清真中学、西北公学、新月、实践女中、回民学院,乃至二附小读过书的人,都记得一个人,他就是牛街的文化名人杨明德。 图注:杨明德先生青年时代(左)与中年留影。 杨新民(1900—1988),字明德,以字行。他出生在山东恩县(后并入武城县),是信奉回教的蒙元后裔,其先祖在明英宗时归附朝廷,被敕封都指挥使,驻防德州,护卫漕运。杨明德8岁入塾读书,后考入济南第一师范。1923年,他毕业于北师大国文系,留校任“斋务主任”、“师大平校”教员。1927年,先生任北京中法大学附属西山中学教务主任。1928年,北伐成功,回族将领白崇禧考察牛街,孙绳武陪同。此后,经孙绳武运作,白崇禧、马福祥同意协助筹款在牛街办一所“清真中学”。前教育部次长马邻翼、牛街士绅刘仲泉等鼎力相助,成立董事会,选址建校。清真中学成立的第二年(1929),师资极为匮乏。时任与曾任牛街二十小学校长的马晋恒、杨璇璞,与校方代表刘仲泉等亲赴西山中学,诚邀杨明德加盟清真中学。先生欣然应允,担任该校教务主任兼授国文。从此,明德先生为牛街民族教育殚精竭虑,不离不弃数十年。 1930年,杨明德聘请他的同学张道生为训育主任,刘仲泉为事务主任,清真中学逐步走向正规。杨、张二主任还为学校延聘不少师大、北大毕业的优秀教师来校任教。在基本维持办学经费的情况下,学校规模扩大,附小迁入校内,还增设了图书馆。校长孙绳武任职青岛、南京,不常在校,教务、训育、事务联席办公,配合默契办事高效。1931年,为响应政府“开发西北”的号召,学校更名为“西北中学”,学校蜚声古都。 图注:新月女中成立,《月华》七卷25期(1935年9月30日)相关报道。五人合影中右二为杨明德先生。 西北中学的诞生为牛街子弟搭建了求学上进的阶梯。但是,广大女童能达到高小程度就不错了,由于种种原因,女孩儿很少能到街外求学,杨明德思考着创办女中的途经。那时孙绳武顾虑重重,“添设女中,洵为今后不可或缓之图”(《校史述要》)。杨先生却认为,要迅速提高回民的文化素质,关键在于有文化的家庭主妇,才能改变落后风气,教子向学,开拓眼界,服务社会,纠正锢蔽之风。1935年,他联合陈永祥(志澄)、赵振武、马松亭、王孟杨等五位先生发起,在牛街地区创办女子中学。五人中除马松亭身兼教长外,均为西北中学、成达师范的办学骨干,此举更赢得牛街及广大回民群众的欢心。 西北中学校长孙绳武决定将附小租赁的小寺街2号院(原为马培荣大夫旧宅),包括附小的课桌椅及教学设施借给女中。经过讨论,一致认定校名为“新月女中”,寓意伊斯兰的一轮弯月。校董会由回教界头面人物马邻翼等组成,特邀马书城(马福祥夫人)为董事长。校长杨明德、教务、训育及骨干教师均来自西北中学。杨校长亲自跑社会局申报备案,多方拉赞助筹措资金。教师无偿授课,学生求知欲高,两年间已有40名女学生接近初中水平。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永祥、王孟扬等离京,经费再无着落,杨德明心有不甘,只能停办。 1939年,日寇统治下的古都成立了“中国回教总联合会华北联合总会”。这虽是个伪组织,有人却藉此成立了一个女子中学,名为“实践女中”,学校办在牛街法源寺后街的“谢公祠”。祠堂是为纪念南宋抗元名臣谢枋得,被俘绝食而亡的地方。实践女中的教务、训育以及文化课教师大多是新月女中的原班人马,原新月学生被编入二三年级(各20名),招新生一班(30名)。日伪时期,先生作为西北中学校长,勉力维持,同时兼任实践女中校长。该校办学有别于西北、新月,即更加注重女学的特点。其课程设置除文化课外,专设图画、音乐、修身、体育和缝纫、编织、刺绣等课程。实践女中办学5年,极大提高了牛街妇女及其家庭的文化层次,她们毕业后有的走上了教师、会计岗位,即便是家庭妇女,相夫教子,治家理财也是一把好手。 图注:实践女中学生上课情形。左图为阿拉伯文授课,右为手工编织刺绣课。 上世纪30年代初,政府普及教育,在城区建立“民众教育馆”,挖掘民间戏剧、曲艺,图书馆借阅,并在各区创办“民众学校”(成人补习、扫盲)。内城设东西南北四个民众教育馆。先生老同学、供职于社会局的张道生,聘他为第四民众教育馆(南城)馆长,馆址位于菜市口扬州会馆。他的学生杨文联回忆:“杨老师到任后,南城社教事业盛极一时。我是市立第二十一小学(崇外河泊厂)校长,曾多次带领师生参加他组织的文体活动。”1935年,马崇义在牛街寿刘胡同创办“第三民众学校”,在学校报备、选址及师资等方面都得到杨馆长的大力扶助。此时正值先生年富力强,身兼西北中学教务主任、新月女中校长,还要深入基层,监督指导民众教育馆的全面工作。《华北日报》曾派记者采访他,并与之约稿,报道其教育思想与实践。 杨明德是北京回族青年社团“伊斯兰学友会”的早期参与者,该会成员20余人,均为大学生。1933年,因“回族”、“回教”见解不同,薛文波、杨明德等另组“中国回族青年会”,并创办《回族青年》。会址和会刊均位于先生家,即小寺街28号。“回青会”成员都是热血青年,他们的言论受到来自教内外的非议,《回族青年》成为他们反击的阵地,刊发了薛文波、杨明德以“达乌德”、“苏莱曼”为笔名的文章。他们还给蒋委员长写信,要求晋见申诉主张。 笔者查阅档案史料得知,杨明德教授故居在沙栏胡同东口路南,门牌26号。这是一座独立四合院,院内北房3间,南房5间,东西房各两间。1948年户籍档案记载,26号户主杨明德,时年48岁,长春大学任教。三子楷模,时年18岁,四子四光,时年13岁。先生另一处住宅,即小寺街28号户籍记载:杨宝助,时年27岁,师大生物系毕业,职业教员。杨宝助是先生次子,曾在西北中学任教。自此,笔者格外留意杨明德先生的长子是谁? 在浏览抗战时期中央军校六分校史料中笔者另有发现。1937年底,白崇禧将军在桂林主持组建六分校回民大队,到1944年共五届近3000名全国各地回民子弟毕业开赴战场。他们参加了桂林、滇缅公路保卫战等战役,据马博忠《把一切献给祖国》统计,回民大队学员100多名牺牲在抗日战场。笔者又查到,六分校主任黄维将军编制的《中央军校六分校第十五期第六总队学生通讯录》(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学员名录中有:杨宝辰,字礼冲,21岁,北平西北中学高中部毕业,隶属步兵第四队,通讯处:北平宣外教子胡同小寺街28号。据此可知,先生长子宝辰参加抗战,很可能是为国捐躯了。 图注:杨明德先生1945年以后曾在长春大学授课,1949年回到北京。 1949年,杨明德先生任成达师范副校长,后任回民学院师范部主任,1961年退休,1988年归真,享年88岁。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2 05:29 , Processed in 1.08596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