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萧太后行宫相关的牌楼营村 距离通州城区东南9.3公里、凉水河南侧的牌楼营村,或许是北京地区难得的一处以牌楼命名的村落了。 相传,辽代的时候,此地为萧太后屯兵点将之所,村东南曾有点将台,今习称将台地。萧太后曾在此建有行宫,行宫前曾有高大的行宫牌楼。这个说法您相信么?反正我是将信将疑。在幽州地区,打着萧太后名义的各处古迹,数量并不太少。但能确定与萧太后有关的古迹,却寥寥无几,包括咱们介绍的这一处。 到了明初,朝廷迁徙民至此。于牌楼前后分别定居建村,形成依水塘相隔的两个聚落,故依牌楼而名前牌楼营、后牌楼营。1913年前后,两村合并称今名。 牌楼的消失,不知是何时的事儿。但至少在明初的时候,牌楼尚存,而且是移民定居的重要地标参照物。牌楼营的名称,给我们带来了一段消失已久的历史信息,有待我们去深挖。 拥有着祭祀河神与海神宫观的里二泗 就在通州城区东南12.2公里的张家湾镇域内,有一处名叫“里二泗”的村落。这个名字让人听起来匪夷所思,但细细品来,还是蛮有意思的。里二泗成村于元代,当初的名字叫做“李二寺”。 据《元史·河渠志》载:“李二寺至通州三十余里”。这“李二”是谁?官员还是平民百姓?而今想来,“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之类,似乎不太像是有功名的人。但李二为人刚正,至少是个草根英雄,侠肝义胆,以致村民建寺纪念。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此地建玉皇阁,塑河神像,赐名佑民观,名其阁曰锡禧。据说,这也是北京境内为数不多的一座天后宫。 此上为范纪萍老师拍摄 因近泗河,即白河、凉水河、萧太后河、通惠河,山门匾额明写浬二泗,李二寺也就跟着改了名,增添了一份水汽。及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世祖福临曾至此宫观。时隔未久,浬二泗被简写成里二泗。 古迹虽已无存,但地名却留下来的“马驹桥” 位于通州城区西南18.4公里处、凉水河南岸的马驹桥,因为一座消失了的古桥而得名。这座古桥,被誉为明代北京四大石拱桥之一。剩下的三座,分别是通州八里桥(永通桥)、宛平卢沟河与昌平的朝宗桥。 为啥要在通州域内修建这样一座桥呢。原来浑河(也就是永定河)流经此地,“凡外郡畿内之人自南而来者,东西二途须出此渡”。到了元代,即郭守敬主持修造通惠河,且疏通京杭大运河的日子里,此地开始修建木桥,成为京东南交通要道。木桥所在的地方,原有一个名叫“马驹里”的村子。于是,桥依村名,称马驹桥。因为此桥是横架于浑河(今凉水河)之上,又名压浑桥。因系交通要冲,名传各地,故村又依桥而改称“马驹桥”。到了明天顺七年(1463年),朝廷决定拆去木桥,改建为9孔石桥,并赐名宏仁桥,以示广施仁政之意。及至清复代,宏仁桥再度改为马驹桥。彼时,曾设把总于此,名为马驹营。 斗转星移,古老的马驹桥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马驹桥的名字,却一直留存下来。 距离马驹桥不远的地方,曾经矗立着一座香火极盛的宫观,这便是被民众称为“大南顶”的碧霞元君祠。在马驹桥被历史尘封的时候,大南顶也成为了当地民众的一段如烟往事。 或与天理教起义有关的“骚子营” 位于通州城区西南16.4公里的次渠,有一个“安定营”的地名。在明初的时候,这里是朝廷驻军屯种之所。由于士兵均未有家眷,所以称之童子营。相传,清乾隆年间,因驻军上下工以哨为号,故而又名哨子营。待到嘉庆年间,由于天理教起义,导致京师陷入危急。少子营的屯军参战后,只留下一些伤残军士就地屯种。 屯田的兵士多为跛足者,又以南方江淮人为主。在吴语中,称“跛”为“骚”,所以又名骚子营。当然,另有一说是:骚子营乃哨子营的转音。到了1981年,当地人也觉得这样的叫法不好听,最终改名为安定营。 通州有个古城村,里面埋藏着一座千年古县城 在北京的辖域内,被称为“古城”的村落不止一处。如顺义区的古城村,便是三国末期刘禅“乐不思蜀”的安乐窝。而在通州镇东5公里的胡各庄乡,也有一处古城村。 别看而今的古城默默无闻,这里可是通州地区昔日重要的古县城之一。早在西汉初年,也就是楚汉争霸的时候,朝廷便置路县治于此。东汉改路为潞,县从水名。在这前后,渔阳郡治曾设置于此且建有土城。这里所说的“渔阳郡”,就是《史记.陈涉世家》中提及的“二世发闾左戍渔阳”的地方。它的郡治长期设在今北京市怀柔区梨园庄东南,遗址尚存。此后移入通州古城村,但新址的使用时间不太长。 东汉时期的古城村始称潞城。东汉建武中(公元40年前后),因兵燹之灾,县治迁往他地。古城村成为普通聚落,因曾为潞县故城,故名“古城村”。 见证了辽圣宗英姿的台湖 作为台湖地区行政中心的台湖村,自辽代便已形成村落。由于它地处萧太后河的南侧,地势相对低洼,千余年前便存在着湖泊,故而名曰“台湖”,村子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根据史料记载,辽代统和八年(990)辽圣宗多次到来台湖,并驻跸于此。到了辽统和十年(992),辽圣宗将台湖更名为望幸里,设役使常驻于此。台湖也就有了“台户”之名。 辽圣宗算得上是辽国前期的有作为君主。 在辽圣宗统治前期,辽国的军政大权,基本操控在萧太后手里。虽然权力受限,辽圣宗也落得个清闲。自统和四年至统和六年(986至988),辽兵击败北宋军队,从而使北宋王朝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守。自统和十七年(999)起,辽兵南侵宋境,最终与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待辽国的忧患基本解除后,辽圣宗于统和二十七年(1009)亲政,辽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位颇有才能的统治者,为辽国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台湖(户)地区又见证了这位君主的往日的英姿。 待到民国二年(1913),台户最终恢复了台湖之名。多少年前,一座大型的国际图书城在台湖诞生。关于辽圣宗的书籍,也出现在这座图书城内。我在想,这算不算是一种千年的机缘呢。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6:24 , Processed in 1.08844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