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墟到名校,通州这座百年老校见证了几代人的青春 大运河畔的通州城中,很多地名都承载着岁月的印记。通州卫胡同、神武卫胡同、贡院胡同……每一处地名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其中,女师胡同是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胡同。 从通州鼓楼向北,穿过靳家胡同东口就看到女师胡同了。这是一条宽约7至12米的胡同,东西走向,全长只有132米。女师胡同3号就是百年老校创建时“京兆女子师范学校”的原校址,也是我的母校——通县第三中学建校时的校址所在地。 百年老校的古今变迁 据史料记载,在“京兆女子师范学校”的原址,元代曾建有“管河公判衙署”,这是管理大运河漕运事务的机构。清代改为了“通永道署”,并逐渐形成了道署前街。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通州,火烧“通永道署”,使它变成了一片废墟。1915年2月,河北省涿州人尚伯良先生受“京兆尹公署”委派,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一片废墟上创立了“京兆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北伐战争后,“京兆区”取消,学校改名为“河北省立第六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女师”。道署前街也改称为女师胡同。学校历经岁月风雨,不断发展壮大,培养出的优秀人才遍布华北、东北、四川、云南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通县女子师范学校。 图片20世纪30年代的办公室小院前的旧照 1963年,在通县女子师范学校的原址上,通县人民政府把它改建成为通县第三中学。任毅先生被委任为第一任校长。我和400余名校友成为通县三中的首届初中生。 2011年8月,为适应新的形势,学校迁址到了通州区潞城镇。2016年5月,又在新址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通州校区”。百年老校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北京市重点中学。 古色古香的校园 1963年6月,我第一次走进刚刚建校的通县三中,立即就被校园里幽雅的氛围感染了。在通县女子师范学校的原址上建立的学校,校园原建筑未作改动,它仍然保留着20世纪初那种古色古香的典雅风貌:庄重的大门、威武的铁狮、参天的古槐、高悬的铁钟、翠绿的松墙、过顶的藤萝架,幽静的办公区、绿树遮掩的教室、令人心旷神怡的大操场,让人一进门就置身于庄重而肃穆的学府当中。 学校的大门是传统的门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青砖青瓦建成,两侧上方有戗檐。两扇厚重的红色木门分列两边,大门上方的中槛装有圆形门簪。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石头门墩,长方形门墩基座刻有图案,上面各有一尊小石狮子。大门底部有门槛,两侧门框底部有短木槽,平时门槛放在木槽中,需要时可以从木槽中拔出来。校牌悬挂在大门的西侧,走进大门,东西两侧是传达室和值班室。 走过大门,一条甬道直通学校办公室小院的门庭,甬道两侧被半人高的松墙簇拥,松墙尽头的藤萝架上爬满了缠绕着的藤萝。甬道的起始处两侧各有一尊铁狮,东侧为雄狮,西侧为雌狮,均为蹲坐状。铁狮后面各有一株古槐,枝繁叶茂,形态各异。东侧古槐的树枝上,高高悬挂着一口铁钟,一根长长的敲钟绳拖曳到地面上。它是全校的报时钟,作息时间全都由它掌控。敲钟人是传达室的两位老工友。 甬道起始处的铁狮高140厘米,宽60厘米,造型生动,工艺精美,是现存古代铁狮中的精品。基座上刻有铭文,记载着铁狮铸造年代为元代“皇庆二年八月”。它是当时管理运河的“管河公判衙署”为避邪镇宅、以示权威而铸造,至今已有700年历史。“京兆女子师范学校”建立后,两尊铁狮安放于学校门口,增加了学校庄重的学府氛围。1959年7月,铁狮被确定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存世的只有雌性铁狮,保存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中“通州文庙”院内的东侧。 学校办公室小院是一个四合院,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拱门,穿过它可以走到后面的教学区。四合院里有校长办公室、财务室、政治教研室、美体教研室、共青团委办公室、少先队大队部。四合院的北侧正房是一间大会议室,会议室西侧是教导主任办公室,东侧是学校广播室。四合院的房间前面建有回廊,东、西、南三面回廊用柱子支撑。北面的回廊是青砖砌成的三联拱门,显得非常庄重。 学校的教师教研室都在办公室小院的西北侧,三排办公室呈东西走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每排都有三间教研室,数学(代数、几何)、语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俄语教研室等都在这里。 学校各年级的教室,都分布在办公室小院的北面和东面。我们入校后,一直在办公室小院北面的教室上课。到1965年,学校共有28个教学班,原来的教室肯定是不够用的。在建校时就在小操场最北面新建了六间新教室。我们刚入校时,曾参加过新建教室的劳动。新教室建成后,我们又步行到几公里外的木器厂,把新桌椅搬回学校。 学校里有大小两个操场。小操场在办公室小院的北面,呈东西方向。南北各立着三个篮球架子,形成三个篮球场。小操场的西侧建有一个不大的高台,课间操时体育老师就在上面领操。全校师生有时在小操场开会,校长就站在高台上讲话。小操场的最西面有一排外观不同于教室的房子,是原女子师范学校的图书馆。 大操场在学校的最东面,是一个由300米环形跑道围成的操场。跑道内有跳远、跳高的沙坑;跑道外侧有单杠、双杠、高低杠、爬梯、爬杆等体育器材。 大操场的北面有一片芦苇塘,面积有半个操场大。大操场和芦苇塘原来都是通州“东海子”的一部分,和现今通州西海子公园东西相望。解放初期,拆除通州城东面的城墙时用城墙的黄土填埋了“东海子”,建成了通县女子师范学校的大操场,留下了北面的芦苇塘。 学校大门的东北侧有一个大饭堂。饭堂很大,可以容纳近百人同时用餐,旁边有锅炉房,是学生和老师打开水的地方。 在学校正门的对面,隔着胡同还有一个小校区,物理和化学实验室、学校的仓库都在这里,院子里有很多果树。 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新建校的通县三中有着一支新老结合的教师队伍,他们之中有刚从大学校门走出的毕业生,也有从外校调入的中年教师,他们都秉承着尚伯良先生提出的“公诚勤朴”的校训,以身示教,爱岗敬业! 赵永舜和于子逵老师曾先后担任我们一班的班主任(于老师曾在1985年担任校长职务)。赵老师个子不高,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由于家在北京西城区,平时就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宿舍床头上放着她身穿志愿军军装的照片。两位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在教授文化知识时,还谆谆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在他们带领下,我们班一直是全校的先进班集体,奖状挂满了教室的后墙。 赵老师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在冰天雪地的冬天,她在宿舍里用辣椒和花椒煮了冻伤药水,把有手脚冻伤情况的同学一个个叫到她的宿舍里给他们洗手洗脚的情景,至今想起来仍然让人泪目。 通县三中的每位老师都对自己的专业课精益求精,教学风格各有自己独到的特点。语文老师于子逵渊博的知识,张国城老师幽默的语言,代数老师周玉萍绝妙的口才和无懈可击的板演运算、几何老师姜爱玲严丝合缝的解题求证,物理老师李秉权严谨的教风,生物老师陶希贤诙谐的课堂风格,音乐老师金希琴完美的形象和美妙的歌喉、美术老师张自力深厚的艺术造诣……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校 通县三中从建校时起,就非常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到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请革命前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共青团、少先队还会组织学生到军烈属家里进行慰问活动和“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每年夏收时节,全校师生到农村的永顺大队和社员一道拔麦子。在活动中,培养爱国、爱党和勤劳、朴素的优秀品质。学校还举办作文比赛,数学比赛,歌咏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越野比赛,板报比赛,开办美术班和鼓号队,举行文艺汇演等活动,使通县三中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1964 年4月,在通县三中首届运动会上,高举校旗的是一班班主席李忠 通县三中非常重视体育的发展,在体育老师谢孝先的精心组织下,每年举办的运动会都是全县学校中规模最大、成绩最好的。在参加“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时,也取得了好成绩。 从1915年尚伯良先生创办“京兆女子师范学校”开始,在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岁月后,百年老校已经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了。现今的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已经成为一座今非昔比的现代化中学。 58年前,我们就读于这座百年老校,成为通县三中的首届毕业生。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58年后的今天,目睹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感到欣慰和兴奋!我们永远热爱自己的母校!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园丁!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6:24 , Processed in 1.11941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