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照相业,虽不似饮食、服装等行业,留下众多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但是历史同样相当悠久。坐落在前门大街路东的大北照相馆,素以摄影自然、清新逼真和修版仔细,设计美观,赢得人们的信赖,享誉京城。它开业于民国11年(1922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在北京照相业现今的众多门店中,是一家最老的字号。 照相技术源于西方,究竟何时传入我国或者北京,其年月尚无可考。久居京城、光绪年间曾任“礼部祠祭司”的沈太侔对此这样记述:“通海以来,西风东渐,光电之学,以次昌明,摄影所传,遂与画工并驾齐驱,而且胜之。以其为明侪欢会,藉写离踪,粉黛争妍,偶窥色相,而文人词客,名公巨卿,簿书多暇,文酒余闲,且以添春明佳话,燕山鸿雪焉”(《东华琐录》)。在北京史上,较早(是否最早,尚不得而知)有文字记载的照相馆,见于清朝同治甲戌年(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都门纪略》“杂记门”,上载:“潘惠南照相(地址在)大栅栏西口内路南”。并简要介绍了其主人潘氏:“广东南海县人,精得西洋妙技,照影传神,纤毫毕肖,即山川楼台、花木字帖俱可倾刻成就,真是巧夺天工也。” 此外,见于《增补都门纪略》中者,尚有“丰泰照相店”,店在琉璃厂土地祠后院,并说它“照相工精料足,玻璃房光亮,陈设精奇,无出其右,并售照成之都城名胜景致及各省古迹景致。又照成古今名人法帖、墨迹折卷等。又绫绢绸缎磁牙均能印像,放大缩小,犹为精妙……”“丰泰”主人任景丰,辽宁沈阳人,“性好光学”,青年时代曾赴日本学习并掌握了照相技术。他勤奋好学又善于钻研、开拓,经营此业最有成绩。该店营业全盛时期,大约是在清光绪二十三、四年间(1897—1898年),庚子年(1900年)后,营业衰减。但任景丰壮志未酬,决不气馁,反而有了更高的追求。他有感于当时外国电影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中国传统戏剧,决定自拍国产电影。他从德国人开设的洋行购得一架法国产手摇木壳摄影机和14卷胶片,约请好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先生一起,以京剧为脚本,由该店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拍成了《定军山》一片,开国产影片之先河…… 当然,以上所举两家均是北京早期的照相馆,早已无存,在今天北京的众多照相馆中,以在北京的历史长久而论,现在的大北当属“老大”。 大北照相馆的创始人是赵雁臣。他曾在北京较早的“鸿记”照相馆学艺。由于他聪明能干,只经过数年的学徒生活,便从摄影、修版、放大等技艺到为人处世的经验都学到了不少。1921年,赵雁臣利用回家乡通县探亲的机会,与其同乡崔某和黄某协商合伙经营照相馆这一新的行业。商定由崔、黄二人各出125元作为“财股”,而赵本人则主持经营,算是一个“人力股”。原本想在王府井或前门大街等繁华地区开店,但实力有限,最后只好在前门外观音寺西的石头胡同找了一间门脸,于1922年正式开张营业,取名“大北照相馆”。 开业之初,大北照相馆只有一架像机,三个徒弟,颇为“寒酸”。 但因当时该馆的顾客主要是石头胡同及附近的“大李纱帽”、“小李纱帽”、“朱茅”等“八大胡同”的妓女,买卖热闹、兴隆,盈利颇丰,一年就赚了1000多元。顺便说几句:观音寺一带自古就是前门外繁华闹市的一部分,有清同治年间诗人王嘉诚作竹枝词一首为证(题即《观音寺》): “东邻园馆日笙歌, 乡近温柔夜若何。 过往热车无断歇, 看来俱是像姑多。” 到了“八大胡同”的时代,自然仍是它的“盛期”。 虽然买卖赚了钱,赵雁臣除了给徒弟点钱外,却故意没有给股东“分红”。到了第三年年底,赵将两位“财股”找来,将事先早已编好的经营失败、负债颇多之类的瞎话说了一通,而两位财股因已经三年未分红,心中又气又急,发财的念头也一扫而光,只希望别把老本赔上就不错了。于是赵雁臣说:“真没想到,买卖没做好,反而背了一身债。您二位如果愿接这买卖,我什么都不要,抬腿就走;如果您二位不接,甭管我有多大困难,250元资本,一分不缺,一定归齐。你们看吧,怎么办都成。”崔、黄两人对照相这门技术及经营均一窍不通,当然不接这买卖,认为能收回老本也就算了。就这样,赵雁臣的大北照相馆实际上是耍了一个花招,用“无息贷款”创办起来的。 赵雁臣“创业”有心计,经营起来当然更有办法。他特别注意“智力投资”,注重钻研业务技术,独自经营后不久便东渡日本学习、“研考”技艺。归国后又听说欧美照相技术又与东洋有所不同,认为“非东、西兼全,难称中国美术专家”。于是又赴上海“投学美商‘柯达公司’,勾留数月,殚力精求,谈惬制术,尽获优良”,掌握了不少先进的摄影技术;他注重技术,看重人才,决不放走一个有用之人;重视质量,不合格的照片不交给顾客,决不自己砸“牌子”;他又善于研究各类顾客的需求、爱好,揣摩心理,尽量投其所好、满足其要求,把买卖做活;他还把企业经营的好坏与职工的经济利益挂上钩。1925年,赵还不惜巨资,从欧洲购买了一台可一次为五、六百乃至上千人拍照的“新式大转镜”,增加与更新设备···所有这些经营之道,就是我们今天的企业家们,恐也难以做得尽善尽美。 凭着这套经营之术,大北照相馆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成为京城照相业的首户。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赵雁臣还以大北的名义,发起组织了“北京照相研究公会”。 解放以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出资将大北照相馆收买。1953年11月5日,市百货公司青年文化服务部正式接收了大北照相馆。 从此,大北就进入了国营企业的行列。1958年,为了扩大业务,大北迁到了前门大街现址。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业务的发展,大北的服务项目增加、职工队伍壮大,继承了自己重视业务技术的优良传统,经营有了重大起色,在同行业中受到相当的重视。早在1982年,北京市照相业曾举行了一次“技术比赛会”,在最后取得优胜名次的总共24人之中,“大北”就占了10名!可见其技术力量之优势。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 21:15 , Processed in 1.098252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