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隆福寺小吃店”

2025-6-30 13:1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侯式亨|来自: 燕舍谭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位于京城原著名庙宇隆福寺原址前的“隆福广场”开业迎客后,面对隆福大厦的“隆福寺小吃店”,正处“广场”中心最繁华、醒目,过往行人的必经之地,加之小吃店独有的白天不间断营业的特点,该店则整日 ...

     上世纪90年代,位于京城原著名庙宇隆福寺原址前的“隆福广场”开业迎客后,面对隆福大厦的“隆福寺小吃店”,正处“广场”中心最繁华、醒目,过往行人的必经之地,加之小吃店独有的白天不间断营业的特点,该店则整日里食客不断,生意特别兴隆。

  “隆福寺庙会是老北京著名的传统市场之一。从明朝景泰年间建庙,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风味小吃是庙会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前小吃商贩遍布庙内外,其中不少风味突出的品种受到老北京市民的欢迎,尤以豌豆黄、艾窝窝、炸焦圈、炸糖泡、豆腐脑、麻酱烧饼、豆汁、凉糕等最有代表性。1964年,广泛吸收庙内外的小吃经营者,组成了我市最大的综合性国营小吃店,经营品种经常在五六十种,基本保持了传统风味特点。时至今日,隆福寺庙已不复存在,但小吃这类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品种却得以继承并有所发展。

  北京曾经是金、元、明、清的都城,又是现在祖国的首都,政治上、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使它能博采各地小吃之精华;兼收各民族小吃之风味;挖掘继承各代宫廷小吃之珍馐,精工细做,使北京小吃更加丰富多彩。据考证,北京小吃品种中的肉饼、馅饼、八宝莲子粥,就是从元代宫廷小吃“肉饼儿”、“莲子粥”逐渐演变而发展起来的,这可以从元代“饮膳御医”忽思慧为文宗皇帝(图帖睦尔)提供御膳食谱的《饮膳正要》中多少看出一些脉络。

  又如“豆汁”。豆汁是北京的特殊风味小吃,特别是老北京人喜欢喝它。以前,有人把北京人称为“豆汁嘴”、“卤虾嘴”或“老米嘴”,统称“北京三嘴”。因为北京人,特别是“旗人”(特指满族人),爱喝老米(即紫色仓米)熬的豆汁,佐以真正关东产的卤虾小菜或卤虾青椒,既甜酸又鲜辣。据有关史料记载,豆汁最早曾是与北宋同期的辽国的民间食品,至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了。在清代,豆汁甚至成为清宫御膳中的一种饮料,有人曾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在当时的“故宫文献馆”南三所大库里看到过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十月发交内务府的一道谕帖,内容如下:“近日京师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乾隆朝之大臣)检察,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当时内务府大臣)招募制造豆汁匠人二三名,派在膳房当差,所有应用器具,准照野意膳房成例办理,并赏给拜唐二缺以专责成。”这道谕帖说明乾隆朝时豆汁在北京已不是稀罕之物,至于是什么人发明的,却无从查考。据传说是因一次某粉房制作绿豆粉时,正值夏季,磨出来的半成品豆汁,当日未能用完,次日一闻已发酵,弃之可惜,便取少许尝试,觉得其味道酸甜可口,再经煮熟尝试,更觉味美,于是“豆汁”便应运而生。

  豆汁最早分甜、酸、酸甜三种。当天做成的豆汁是甜味;放到第二天,就变成酸甜;第三天则只酸不甜。所以早年豆汁房以真正绿豆制成的豆汁,放在三个并排的大缸内,成为三种不同味道的豆汁。

  豆汁可以生饮,有解药毒的功效。早年有吃毒药的,便用生豆  汁解救。所以病人吃过中药后,不准喝豆汁,防止它解化药性。

  豆汁是清热解毒的妙品。炎热的天气,喝凉豆汁可以防止中暑,但是不能喝热豆汁,因为热豆汁能勾引暑气,这和炎热天气不要喝热绿豆汤是一个道理。

  公元15世纪,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北京逐渐繁荣起来,各种小吃食品此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据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所撰《明宫史·饮食好尚》和《酌中志》载,明人在正月吃年糕、元宵、羊双肠、枣泥卷;2月吃黍面枣糕、煎饼;3月吃江米面凉饼;5月吃粽子;10月吃奶皮、酥糕;11月吃羊肉包、扁食馄饨,腊月吃灌肠、油渣,已成习俗。

  到了清代,北京小吃又受到满族糕点的影响,吸收了“饽饽”、“萨其马”等品种,宫中的“小窝头”、“豌豆黄”、“芸豆卷”等美食也先后传入民间。乾隆年间的诗人杨米人在他的《都门竹枝词》中关于小吃就有这样的描写:

  “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同六和居。

  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按:即油条、并腿等油炸食品)闹喳喳。

  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

  凉果炸糕聒耳多,吊炉烧饼艾窝窝。

  叉子火烧刚买得,又听硬面叫饽饽。

  稍麦(按:即现在的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团(按:即元宵)。

  爆肚油肝香灌肠,木樨黄菜片儿汤。”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其所撰《忆京都词》中亦有“忆京都,小食更精工。盘内切糕甜又软,油中灼果脆而松··”的盛赞。可见,北京小吃在清代已经相当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风味特色。其中一些江南著名小吃,如年糕、元宵、艾窝窝、南味糕点等,大多是明、清两代科举取士,大批南方士人做官后定居北京而带来的。

  建国以后,北京小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又创制  了不少新品种,并吸收了江南的“开口笑”、“炸麻团”、“小豆粥”等等,使古老的北京小吃又增添了新的生机。

  隆福寺小吃店在保持和继承、发扬传统风味特色小吃方面,多年来做了不懈的努力,正如该店自己讲的那样:“··经营品种经常在五六十种,基本保持了传统风味特点。”一些在今天的北京已为数不多或基本“绝迹”了的品种,该店仍然保持着制做与经营。

  人们在繁华拥挤的隆福广场购物、参观之后,见到隆福寺小吃店琳琅满目的各色小吃(如今该店的经营品种不断增加,“蒸、炸、煮、烙、烤、煎、爆、冲”等“十八般技艺”尽显于兹,品种有百十个以上),察其形,观其色,嗅其香,一定会引起食欲,情不自禁地买上一两样尝尝。北京小吃以它诱人的魅力,吸引着广大顾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2 03:25 , Processed in 1.09156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