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肝是北京人喜食的一种风味小吃,具有悠久的历史。北京最早的炒肝店在前门外鲜鱼口胡同,名叫“会仙居”,开业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当时只不过是家专营黄酒和花生、松花蛋、咸鸭蛋等下酒小菜的酒馆。为什么叫“会仙居”呢?传说,这家买卖人原先专门收集附近酒楼饭庄的剩饭、剩菜,经加工后再出售。一些穷苦人特别喜欢他们这种“折萝”(北京俗称,杂烩之意),花钱不多,可以吃上一大碗,且味道不错,还有“荤腥”。一天,有位老人来吃饭,他要了两碗“折萝”,可一摸兜儿,钱不够。店主宽容地说:“您这么大岁数,就是白吃我两碗也没关系。”老人吃饱肚子,不见了。 说来也怪,这一天,店主锅里的“折萝”越卖越多,收入大增。店主回头琢磨,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认定这天“八成是遇上神仙”了,便索性将小店命名为“会仙居”,办成了一家酒馆。后来,又因为经营“炒肝”,生意进一步扩大。到了上世纪30年代,却又因会仙居的继承人们互相闹意见、不合,遂疏于经营,生意惨淡,日渐衰败,最后终于被当时“远香馆”饭庄的掌灶厨师洪瑞和天桥卖大饼的沙玉福两人合资开起的“天兴居”炒肝铺所取代。 说起炒肝的来历,也颇为偶然。1900年前后,会仙居的老店主刘喜贵去世,会仙居由其子刘宝忠哥仨共同经营。当时他们既善于动脑筋又齐心,受到旁边一个叫“广来永”的白水汤羊铺的启发,买来猪肠、猪心、猪肝、猪肺等,洗净后猪肠切段,猪心切丁,猪肺切条,猪肝切片,然后放上花椒大料和盐,用白汤煮,取名叫白汤杂碎;又将原来的火烧改为叉子火烧,经营得颇具特色,生意还不错。 但白水杂碎却因佐料不讲究,制做过程简单,日子一长,顾客觉得不够味,特别是对其中的心和肺很不欣赏,馆子里桌上地下,吐得到处都是。生意当然日渐清冷,哥仨一时间没了主意。 当时《北京新报》的主持人扬曼青,对北京风土人情很感兴趣,经常光顾一些有北京风味的小吃店,和刘家三兄弟也熟。得知他们的心思之后便出主意说:你们干脆就将白水杂碎中的心、肺去掉,加上酱色后勾芡,起名可别叫烩肝肠,叫“炒肝”,这样也许能吸引人;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叫炒肝,你们就说肝炒过。过些日子我在报纸上为你们宣扬一下。·……哥仨听后连声说好,决定就这么办。 他们先将鲜肥的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再用清水加醋洗净,去掉肠子的腥臭味以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上盖一个比锅小一圈的木锅盖,使肠子既能熟透又不跑油,保持肥美的味道。肠子烂熟之后切成五分长的小段,俗称“顶针段”。鲜猪肝洗净后用刀斜片成柳叶状的条儿。哥仨在佐料上也很下功夫。先将食油熬热,再放入大料,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刻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后放入罐中备用。另外再熬出些上好的口蘑汤。制做炒肝时,先将切好的熟肠段放入沸汤中,再放入炒好的蒜酱、葱花、姜末和口蘑汤;之后将切好的生肝条放入汤中(肝比肠贵,虽叫炒肝,实际肝只占1/3),要马上勾芡,芡要勾得稀稠适度;最后洒上一些捣好的蒜泥,“炒肝”就制成了。旧时,北京曾流传着这样一句俚语: “炒肝不勾芡,熬心又熬肺”,那是在这之前了。 刘宝忠哥仨免去了炒肝里的心、肺,并且又在制作及用料上进行了改进,出售时坚持卖一锅,做一锅,绝不提前,使炒肝滑嫩可口、风味一新。他们还在江西景德镇特别定制了一批直径只有二寸多的小碗,盛上炒肝后,宛若宝盏含晶,稀稠适度、色泽喜人、香气扑鼻。吃时不用筷子、不用勺,只需手托碗底,嘴唇沿着碗边转着喝,真是别有风味与情趣。物既美,价又廉,而且该店服务也热情、周到,什么时候去品尝都可以让人满意而归,受到欢迎。旧京有句歇后语这样赞它:“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 “炒肝”问世后不久,杨曼青果然在《群强报》上发表了一篇介绍“会仙居”炒肝的文章,还特别列举了猪肠、猪肝的营养价值、对人体的好处等等。经如此介绍、推荐,加之改进制做后的炒肝确实味美可口、风味独特很快便风靡京城。《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首竹枝词,特别生动地道出了北京人对炒肝的由衷赞美: “稠浓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 谚语流传‘猪八戒’,一声过市炒肝香。” 诗后并注曰:“炒肝以猪之小肠脔切成段,团粉汁烩之···名为炒肝,实则烩猪肠耳,既无肝,更无用炒也(间有肝块,亦非炒过者)。 京谚有‘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之语,故诗中云云。‘炒肝香’三字,则卖者之吆喝声也。” 话说回来。天兴居的两位掌柜了解到“会仙居”经营惨淡的原因,意欲取而代之,从此便特别注意精心制做,在提高炒肝质量上狠下功夫,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一、设专人洗肠,洗之前除掉肠头肠尾,以保证味之肥美;二、猪肝也选用肝尖部位;三、在使用佐料上大胆更新,用上等好酱油代替酱色;用刚刚问世不久的“味之素”代替口蘑汤;四、购进淀粉之前,掌柜先冲一碗看看,如果又透明又清亮,即使价钱贵点也要,否则多便宜也不要;五、挑选手艺最好的伙计掌灶;六、在经营手段上不断翻新,如设雅座、雇女招待、安装电话,用肝、肠等下脚料烹制各种菜肴,廉价出售。所以,天兴居很快便后来居上,取而代之了。 解放后,不论是“会仙居”还是“天兴居”,都走上了国营的道路,1956年公私合营时,两居合而为一。“十年动乱”之中,合并后的“天兴居”字号的“封建”色彩自然也不符合“红卫兵小将”们的政治原则,同样受到了被摘牌子的不公正待遇,拥有数十年历史的传统风味炒肝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幸而只是10年,时间还不是太长。 “天兴居”又重见天日,并将独具特色的北京传统风味小吃炒肝奉献给广大顾客。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 23:40 , Processed in 1.109335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