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制墨业老字号“一得阁”

2025-6-30 13:50|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燕舍谭

摘要: 2 琉璃厂的商号通常经营文房四宝、旧书、古玩、字画、碑帖等多种商品,而一得阁却非常特殊,仅以生产、经营墨汁为主。要说墨汁,中国使用墨汁的历史不算长,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采用砚台研墨的方式,直到一得阁的出 ...

2

      琉璃厂的商号通常经营文房四宝、旧书、古玩、字画、碑帖等多种商品,而一得阁却非常特殊,仅以生产、经营墨汁为主。要说墨汁,中国使用墨汁的历史不算长,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采用砚台研墨的方式,直到一得阁的出现,才真正改变了国人的书写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节奏更快,墨汁的普及度也就更高了。

  一得阁墨汁始建于同治四年(1865),创始人谢崧岱,字袥生,湖南湘乡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家庭。

  谢崧岱的祖父谢兴宗是道光壬午科进士,先后做过浙江萧山、绍兴、义乌、金华等地的知县;谢崧岱的父亲谢宝镠,是咸丰庚申科进士,曾做过户部主事,后转员外郎等职,曾佐左宗棠幕府。谢崧岱出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咸丰十年(1860),仅十二岁的谢崧岱从湖南前往北京,后选入太学国子监学习。就在很多人认为,谢崧岱会子承父业、走从科举到做官这条传统士大夫之路时,谢崧岱却独辟蹊径地经商了。

  至于其中的原因,有人说是谢崧岱多次科举不第所致。谢崧岱在书写、考试的同时,饱受研墨之苦。研墨是一件又苦又有趣的事情,很多喜欢研墨的文人墨客,研墨的过程是把心思沉下来,开始进入写作构思的过程;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欢研墨,或者着急书写时,就没有那份心情了;再或者找个书童来伺候笔墨。林海音曾在《城南旧事》中写道:“想当年,陈家二老爷上京来考举,还带着个小碎催伺候笔墨呢!”

  谢崧岱在饱受研墨之苦的同时,开始反思如何用一种更便捷的方式来替代。关于制墨,历代也有相关典籍,有宋代的《墨经》、元代的《墨史》、明代的《墨法集要》。作为太学生,饱读诗书的谢崧岱和表兄及四川好友刘博万(字炳灵)、饶仪庭(字登逵)、彭葆初(字廷弼)等四人从历代典籍出发,认真研究制墨的方法。“将数年所历试者详其原委”的制墨过程总结成“取烟第一、研烟第二、和胶第三、去渣第四、收瓶第五、入盒第六、入麝第七、成条第八”的“制墨八法”。光绪十年(1884),谢崧岱写成《南学制墨札记》。谢崧岱的兄弟谢崧梁在光绪十六年(1890)写成《今文房四谱》。谢崧岱认为“块而砚,砚而盒,盒而汁,古今递变亦其势”,墨汁的出现是书写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而谢崧岱是推动这一趋势并将其落地实施的人。

  谢崧岱于同治四年开办了墨汁店,墨汁店堂前书写了一副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表露了店主人独创墨汁的自豪情怀与不忘前辈的自谦心理。墨汁店坐落在东琉璃厂中部北侧二层小楼,谢崧岱取此楹联的头字,得名“一得阁”。清光绪十四年(1888),谢崧岱亲自题写匾牌“一得阁”高悬店堂。太学儒生出身的谢崧岱,在这匾额中显示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一得阁也成为当时琉璃厂一景,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均来此光顾。

     在清代,有士农工商阶层的划分。官宦书香世家出身的谢崧岱,由殷殷学子到潜心研究墨汁制作,最终弃学从商,貌似一条另类的道路,也是理性的选择。这一选择也推动了国人书写方式的转变,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在清代,北京各行各业都有祖师爷,如梨园祖师爷是唐玄宗,玉雕行祖师爷是丘处机。制作墨汁别看是新研发的技艺,可也有所拜者。每逢年过节或收徒时,上香敬贡,先拜墨圣,再拜掌柜。一得阁所拜墨圣有三位:一位是北宋著名词人苏东坡。据宋朝赵彦卫撰《云麓漫钞》中引苏东坡诗“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金”,说的就是扫灯烟制墨,谢崧岱说他是从这里得到取烟的方法;一位是宋代《墨经》作者晁季一,谢崧岱说是从他那里得到和胶的启发;一位是明代的沈继孙,他编著的《墨法集要》是历史上第一部制墨的工艺书。这部书保存了古法制墨的二十一幅插图,谢崧岱称这部书“集墨家大成,为造墨家空前绝后之”。

      在谢崧岱众多门徒中,河北深县人徐洁滨,在上世纪初成为一得阁的掌门。他勤奋好学,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在他的掌管下,一得阁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徐洁滨在今南新华街25号开设了墨汁制造厂,在广安门大街开设了制烟作坊,烧制油烟和松烟,后来又制成能使写字画画达到乌黑透亮效果、颗粒细腻的熏烟墨汁。至此,一得阁的墨汁工艺也就越来越成熟了。一得阁墨汁有两大类,油烟类和松烟类,油烟墨汁是书画家们使用的佳品,松烟墨汁则更适合书写小楷字和工笔绘画使用。徐洁滨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还在天津、上海、西安、郑州等文人云集的大城市先后开设分店,使一得阁声誉日盛,买卖更加兴旺。

      但随之烦恼也找上了门,到了上世纪20年代,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假冒一得阁的产品。徐洁滨随即呈请民国农商部商标局注册商标,制定一得阁主人小像为商标,并于1925年发《北京琉璃厂一得阁墨汁店布告》,声名维护一得阁墨汁商标权。徐洁滨由此成为依法维护一得阁知识产权的第一人,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少见的。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日本商人多次找到徐洁滨欲购买一得阁的配方,并采取了各种巧取豪夺的方式,但都被其断然拒绝。徐洁滨以高尚的民族气节,保住了一得阁的配方和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1953年一得阁墨汁店迁到了今南新华街25号,现在的总部所在地。徐洁滨的长孙徐定国接任经理。1556年公私合营,14个相关企业合并为北京一得阁墨汁厂,职工一百零八人,生产规模和种类进一步扩大了。1958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一得阁墨汁生产工艺实现了机械化,产值、产量翻了一番。

      改革开放后,一得阁的产品进一步丰富,产量也进一步提高。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得阁在杜家坎、顺义建设了新厂,如今一得阁形成了墨汁、墨块、印泥、印台、印油、广告色、国画色、油画色等八大类的产品体系。

      但是,2010年左右开始,一得阁墨汁厂也一度陷入困境。市场上假冒“一得阁”大行其道,一得阁老一代技师即将退休,新一代技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2014年,对于一得阁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年,一得阁进行增资扩股,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嘉禾拍卖”。嘉禾拍卖的到来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2015年,一得阁在房山长阳投资建设了新型的现代化工厂。2014年,一得阁的墨汁生产技艺被评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10月,一得阁历史上第一次举行了收徒仪式,尹志强、张永林、何平三位老师傅收下九位徒弟,一得阁终于有了第四代传人了;这一年,企业产值由增资扩股前的约三四千万增加到如今的一亿两千万。

       一得阁时任总经理马静荣说,我们是一个注重生产的企业,定工资时,在房山长阳生产基地的员工工资要高于南新华街总部的员工工资。这两年北京进入了“减量提质”的发展,很感谢房山区政府为一得阁生产基地留在长阳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也通过工艺的改进,让生产过程更加环保、清洁。如今全国生产墨汁的企业有近六百家,而一得阁无论品牌影响力还是市场占有率都遥遥领先,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墨汁生产的龙头企业。这样的企业还肩负着社会责任,在当今强调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为了传播、推广、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大量投入和努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 18:18 , Processed in 1.08820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