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北头条为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中部与六合三条、姚家胡同、大兴隆胡同、西四北二条相交,全长600米,均宽5米。1990年门牌为1—71号;2—28号。 胡同形成于明代,因胡同中住有贩卖驴肉的商贩或经营驴肉的店铺,始称“驴肉胡同”。1911年按谐音改称为“礼路胡同”。因该胡同位于西四北侧自南向北数第一条胡同,1965年将南井儿胡同并入,定名“西四北头条”。 为什么这条胡同最早以“驴肉”入名呢?这可能和西四牌楼传统商业区有关。 明代时以西四牌楼为中心,南至缸瓦市、北至平安里东至西安门门楼、西至马市桥为北京城里的传统商业区。驴肉胡同正好处于商业区范围之内。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有一些商贩到此经营。因此,这条驴肉胡同多少沾了些商业味道。到了民初,因胡同内有邓守瑕的“礼塔园”,故变为礼路胡同。另外有的专家认为“礼路”是“肉”的谐音,里面多少带有雅化的成分。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是北京市4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不仅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是名人荟萃之地。西四北头条从清代至民国期间曾有乾隆朝宠臣和珅、三等公威靖伯东尔布、兵部尚书徐会沣、社会名流邓守瑕和传倡中国传统武术名家许靇厚等人在此居住。 和珅(1750—1799),钮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和珅先祖随清帝入关后住在驴肉胡同。乾隆年间和珅得宠,晋升为御前侍卫兼都统、户部侍郎、军机大臣,乾隆还在什刹海畔三座桥附近赐给他一块地皮,建起府邸。 《宸垣识略》中记有“三等公威靖伯(东尔布)第在驴肉胡同”。《京师坊巷志稿》和《光绪顺天府志》不但引用此段文字,还特意注明“东尔布封威靖伯”。 东尔布,完颜氏,镶红旗满洲都统叶臣之子。顺治五年(1648)八月袭二等子爵;顺治九年(1652)晋封三等伯;顺治十四年(1657)以军功晋一等伯,不久因“旋缘事”降为三等伯。康熙三年(1664)五月,因病解除镶红旗蒙古都统职。康熙七年(1668)卒。康熙八年(1669),其子蟒喀袭三等伯;康熙五十四年(1715),蟒喀之子图禄袭三等伯。其后,9代12人相继袭爵。“威靖伯”为乾隆十四年(1749)追封东尔布的。 “礼塔园”为徐会沣故宅。徐会沣,山东诸城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光绪二十年(1894)任顺天府学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充国史馆副总裁,光绪二十六年(1900)补工部尚书,署礼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事务。光绪三十一年(1905)卒于兵部尚书任上。 邓守瑕(1872—?),名镕,原籍湖广永州府东安县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参加科举,考取优贡第二名。《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一文,被会考官员评议为“援据经义,诂题既确;驱遣乙部,树 论亦伟;经文渊懿,策对通明”。进入民国后从事律师,并有诗文留世。 民国初期曾担任众议院议员、政治会议议员、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安福会参议院议员等职。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宣布定都南京之后,有人开始打起北京城文物古迹的主意。1928年,京兆尹李桓为谋私利,变卖官产旗产,其中包括万松老人塔。 为保护万松老人塔,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先生组织了“万松精舍”,成员包括邓守瑕、齐之彪、关赓麟、朱道炎、赵润秋等社会名流。经多次交涉,李桓同意把万松老人塔交给“万松精舍”管理。 许靇厚(生卒年不详),字禹生,河北宛平人,原籍山东。祖父笏臣公,清进士,同治年在山东任职,官至布政使。许先生幼年在读书之暇,学习武艺。父亲在京城任期间恰逢甲午海战,失利后听到清廷与日本议和的消息,忧愤而卒。许先生此时“年已弱冠”,见国体日衰,便励志习武。之后访遍山南海北的名师,并专攻太极拳技艺。经过40余年的磨砺,终于成为一代武林大师。后人评价他“于太极拳法,亲人杨、宋、陈诸家之室,而探撰其精奥,更集内外功数百家之神髓,以相印证,启迪后来”。由于许先生在武林界的声望,在家又排行第九,世人尊称“许九爷”。1912年冬,在教育部担任主事一职的许先生与郭家骥、钟一峰、陈宝泉等同人组织了体育研究社,“以研究体育、振兴尚武精神”为宗旨,提倡中国传统武术。许先生任社长。1928年12月组建北平特别市国术馆,许先生担任副馆长。1933年夏,新任北平市市长袁良(文卿)“以体育为国民健全基础”,“决定筹设市立体育专科学校”。11月4日任命许先生为校长,在先农坛后身筹备北平市立体育专科学校。“学校设必修课,选修课两种,备小学体育师资之用。” 据西四北头条社区领导介绍,开国将军苏静曾在3号院居住。 苏静(1910—1997),曾用名苏孝顺,福建漳州人。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是我军有名的儒将。在平津战役中,作为我军代表与北平守军傅作义将军的代表邓宝珊将军共同起草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书,并成 为第一批徒步人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西四北头条最有名的院子为31号。据传,这座院子清末时是慈禧太后一名管家住的地方,解放前是傅作义将军手下一位师长的住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陈奇涵上将居住。陈将军可称得上戎马一生,经历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功显著。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赞誉他为“华夏名将”。陈将军曾任江西省军区司令员。1954年调往北京后任解放军军事法院第一任院长,并兼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职务。 41号和甲41号位于西四北头条与西四北二条相连的岔巷之中(旧称南小井胡同),均为北京新华橡胶厂住所。上世纪80年代,橡胶厂外迁之后,改为职工宿舍。 据说,南小井南口西侧原来有眼水井,俗称“井窝子”,住在附近胡同里的老百姓日常生活用水全靠这口井。由于有水井的缘故,这条胡同叫“南小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安装了公用的水龙头,井窝子退出历史舞台。由于这里比较宽敞,是当年他和伙伴们玩耍之地。 12号是一座带砖雕的如意院门。门簪上刻有“吉祥”二字。门头上方为两层四季花卉纹饰的砖雕。院门上镌刻着“忠心贯家园,恕道希圣贤”的门联。 老北京的四合院大门上的门联,也叫“门心对”,为整座四合院的“封面”之作。舒了先生在《漫话北京胡同老门联》中对这副门联做过介绍。舒先生认为:门联上下联的头一个字,分别取自《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忠恕”二字,“然后再加以主人的刻意编排,即成此联,很有点藏头诗的味道”。 西四北头条55号院也是一座如意院门,与12号不同的是,在屋檐下方的走马板上画有“喜鹊登梅”的彩绘。院门两侧为一对“暗八仙”纹饰的箱形门墩。这座院子位于西四北头条与姚家胡同“丁”字交叉口处,该院门在胡同之中格外瞩目。 夕阳西下,西四北头条笼罩在暮色的苍茫之中,带着几分古朴,又带着几分神秘。胡同里行人不多,唯有过往车辆的碾压声惊醒了在瓦缝间打瞌睡的几只麻雀。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13 22:00 , Processed in 1.097163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