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的前身是清末建立的农事试验场(也称万牲园),其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1906年,清政府在端方、载泽等大臣提议下,于西直门外乐善园、继园旧址筹建农事试验场,旨在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乐善园原为清代皇家御苑,农事试验场选址于此兼具历史与地理优势。现在的北京动物园仍保留部分农事试验场时期的建筑(如畅观楼),兼具历史保护与科普教育功能。 1907年,场内附设的动物园雏形“万牲园”对外开放,展出来自德国、南洋等地的珍稀动物,成为中国近代首个公共动物园。 1912年北洋政府接管,改称中央农事试验场,动物园部分仍保留。1929年更名为天然博物院,后因战乱动物数量锐减,一度衰落。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2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天然博物院,后将其更名为农林试验场。人民政府接管动物园的时候,园内仅剩13只猴子、3只鹦鹉和1只瞎眼的鸟。农林试验场的名称用了约一年的时间,其间,还短时间地改为“万牲园管理处”。考虑到农林试验场的条件已经不适合进行农桑实验,经过整修、改造和绿化,于同年9月1日定名为“北京西郊公园”。 1950年3月1日,经过重新修整的万牲园以“西郊公园”的名义正式对外开放。随着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发展,动物园的基本设施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起即对旧有动物园内的设施进行修整,又于1952年将其改为小动物园。此外,又相继建成象房、狮房、黑白熊山、猴楼、猛禽栏、水禽湖、鸣禽室、草原动物苑、狮虎山、河马馆、犀牛馆、熊猫馆、长颈鹿馆等23处馆舍(含一处改建)。总计兽舍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40000多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将动物馆舍从园东部逐渐向园中西部扩展。除建动物馆舍外,利用原有旧房改建饲料室、兽医室,同时修整园内道路,增加供水、供电,新建排污设施等。1952年,建北京展览馆,占去西郊公园东部土地约11公顷。1953年后,从国外交换的动物及国内搜集的动物骤增,为预防动物疾病,需要将新引进的动物隔离检疫,经市园林局批准,将西郊打石厂(白石桥路南口)改建为西郊公园动物养场。 1955年4月10日,西郊公园正式改名为北京动物园,开始展出一些国内外赠送的珍贵动物,里头还有毛泽东、朱德、任弼时这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老在解放前骑过的战马“菊花青”“大红骡”“铁青马”。当时的园名是中国科学院的院长郭沫若题的。国宝大熊猫也是在那年第一次被展览出来。其实园里有好多动物,都是中国跟外国建交的时候收到的礼物,这里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动物外交”。您肯定想不到,这几十年来赠送动物最多的国家其实是日本,这也是日本对侵华期间毁害北京动物园的补偿吧。 1949年后,北京动物园先后兴建了象房、狮虎山、猕猴馆、猩猩馆、海兽馆、两栖爬行动物馆等场馆,其中狮虎山、猩猩馆、两栖爬行馆等场馆使用至今,并成为北京动物园的标志建筑。而1949年前唯一留存下来的场馆猴山,已经在2008年因城市发展的需要被彻底铲平,变成了南北向展西路高架桥的一段。 改革开放后,又陆续兴建了非洲象馆、雉鸡苑、中型猛兽馆、鹿苑、豺狐兽舍、火烈鸟馆、朱鹮馆、夜行动物馆、热带鱼馆、热带小型猴类馆、大猩猩馆、大熊猫馆、金丝猴馆、新兽舍场馆。20世纪末期,北京动物园向北扩建,修建了新象馆、犀牛河马馆、北京海洋馆、科普馆、鸟馆、非洲动物放养区等新馆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北京动物园在事实上一直扮演着国家动物园的角色,在多次外事活动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1972年,中美元首实现历史性的会晤,中国政府将北京动物园的一对大熊猫赠送给美国人民,在世界外交史上传为佳话。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城市出现了一股搬迁动物园的狂潮,沈阳、大连、哈尔滨、西安、宁波、乌鲁木齐等城市纷纷搬迁原有的动物园,改建野生动物园。2004年,搬迁的风潮波及北京动物园,引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和各方面的激烈争论。最终,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据理力争下,搬迁北京动物园的想法止息下去。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如今的北京动物园占地面积约90公顷。展出陆生动物457种4461只,海洋鱼类1000余种50000多尾。已经形成优雅的园林、多样性建筑群、深厚的文化遗产、丰富的动物和展示方式,管理、科研、社会服务功能达到国内外公认较高水平。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0多万人次。成为中国开放最早、饲养展出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园,是中国最大也是世界第三大城市动物园,是北京孩子们的乐园和公众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一所世界知名的动物园,常年吸引众多中外游客。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31 22:15 , Processed in 1.096522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