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聊聊西四北四条往事

2025-8-19 11:52|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燕舍谭

摘要: 西四北四条为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503米,均宽4米。1990年门牌为1—57号;2—36号。  胡同形成于明代,因胡同内曾有加工熟皮的作坊,且气味难闻,故名“熟皮胡同”,亦称“臭皮胡同”。19 ...

      西四北四条为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503米,均宽4米。1990年门牌为1—57号;2—36号。

  胡同形成于明代,因胡同内曾有加工熟皮的作坊,且气味难闻,故名“熟皮胡同”,亦称“臭皮胡同”。1911年之后,按照谐音雅化为“受壁胡同”。因该胡同位于西四北侧自南向北数第四条胡同,1965年定名“西四北四条”。

  西四北四条是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胡同。就拿5号院来说,它曾经是民国时期北京沦陷之后出任伪北平市市长许修直先生的寓所。

      许修直(1881—1954),原名许卓然,字西溪,江苏无锡人。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归国,历任中国大学教授,浙江高等审判厅推事、代理厅长,北平大理院推事。1924年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后任内阁印铸局局长。1927年至1938年,任交通部秘书长、内务部常务次长、中央古物管理委员会主席、司法行政部部长等职。1945年担任伪北平市市长一职。

      许先生的寓所为1924年购置,由东西两个院子组成。西院为二进院,一进院为一溜南房,北侧为垂花门。二进院有正房及东西厢房各3间。东院与西院建筑布局相同,二进院北房为许修直书房兼卧室。1954年两院售予文化部后,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洋、李牧等先生迁入。东院仍由许修直家人居住。

     许先生以收藏碑帖、图书、字画而闻名京城,在琉璃厂有“许三爷”之称。与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徐悲鸿等艺术大师多有交往。晚年以收藏古砚为乐,收藏古砚百余方,其书房为“百砚室”。他对每方古砚都经过校核考证,在砚盒内侧记有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先生及家人数次将藏品捐献给国家。

      在西四北四条,5号院如意门楼上的砖雕最为引人注目、砖雕为两层,上层为三组人物图案,西侧的为“仙翁下棋图”,中间为“高士游春图”,东侧则由“多子多福”“鹤鹿同春”和“樵夫下山”组合而成。目前这组砖雕不但保存极为完整,而且雕刻艺术精湛,堪称民居建筑中砖雕艺术的精品之作。

      5号院为北京电影厂职工宿舍,汪洋、李牧、李凖、管宗祥等电影界的前辈曾在此居住。管宗祥先生的儿子管虎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1992年导演的影片《头发乱了》荣获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艺术创新奖,并参展了法国蒙彼利埃亚洲电影节和第32届维也纳国际电影节。2002年导演的影片《西施眼》获得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提名,并且获得了亚洲电影评审团奖。

     7号院也是一个带砖雕的如意门楼,质量明显不如5号院。但这里的门墩却是“麒麟图”。虽然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尚存的门墩很多,但把麒麟作为门墩纹饰的并不多见。

      21号、23号、25号院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职工宿舍。其中某些院子与西四北五条18号(原北京电影洗印厂)同属一院。后来把彼此相通的小门堵死,改建成职工宿舍。21号、23号由排房组成,和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有很大出入。

      顺着胡同向西走,27号、31号是两处高档四合院建筑,为北京钢铁企业矿产资源投资有限公司使用。由于门楼均为新建,院墙外还有不少装饰物,在北四条格外引人注目。

      33号是个广亮大门,暗红色的大门上张贴的“福”字极为醒目。屋檐上的瓦当带有“福禄寿”等文字。这些瓦当也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犹如民居中常见的麒麟、松鹤、蝙蝠、葫芦、葡萄、花瓶一样。

      李涛将军住过的院子为二进四合院。前院有倒座房5间,其中一间为门洞,另外一间为车库。前院与后院之间的隔断墙上有道随墙门。后院经过改建,除保留3间正房及各1间东西耳房外,东西厢房的原有建筑格局已经不存。正房前有道廊子,廊子前一东一西各有一棵海棠树。

      因为花期早过,枝杈上零零散散挂着泛着青绿色的果实。院子南侧有两棵树龄在30年左右的香椿树。

      李将军生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三部部长、政委,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因李将军参加过长征,附近的居民尊称他为“老红军”。

     35号院现在是中央财政部职工宿舍,为三进四合院式建筑。广亮大门前雀替上带有花卉纹饰。再早的时候,院门内最先能看见的是一面影壁墙。一进院有3间倒座房,北侧为垂花门。二进院有东、西、北房各3间。二进院里北房最为讲究,不但高大,而且前面有廊子,屋檐下的横梁上还有彩绘。在正房西侧有条通向后院的通道。后院有北房若干间。

       西四北四条西侧有西四北四条小学。这所学校早年是清光绪九年(1883)创办的“正红旗官学”,为八旗官学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受壁胡同25号(旧门牌)建立分校。1915年改为“京师公立第四小学堂”。之后有“北平市立第四小学堂”“北平市立报子胡同实验小学校”“北平师范附属小学”的不同称谓。1950年9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示受壁胡同吴禄贞、蔡锷祠堂由民政局按照寺庙办法进代管。交由北师附小以增班方式接管祠内由齐白石和纪堪颐(纪晓岚四世孙)创办的私立“石年小学”。以后又变成了“北京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西城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1972年定名为“西四北四条小学”。

       纪堪颐(1877-1953),号彭年,中国国民党元老,为清代《四库全书》总纂官、协办大学士纪晓岚的四世孙。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武昌起义,后又投入讨袁护国战争。1952年经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推荐,受聘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纪堪颐与齐白石协商,在西四北四条利用吴禄贞、蔡锷祠堂,办了一所叫“石年小学”的私立学校。

      吴禄贞(1880—1911),字绶卿,汉族,湖北省云梦县人。少年时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满兴趣。1898年被张之洞推荐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为我国留日第一期士官生。在校结识了张绍曾、蓝天蔚,因三人学习成绩突出,被称为“士官三杰”。后来吴禄贞在横滨拜访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了“兴中会”。回国后,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在湖南发起组织“华兴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山西爆发了革命,推荐阎锡山为山西革命军都督,清廷调吴禄贞率领军队前去镇压。吴禄贞却在娘子关与阎锡山密谈,组建“燕晋联军”。不久,袁世凯指使党羽将其杀害,年仅31岁。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是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可惜蔡将军英年早逝。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吴禄贞、蔡锷都是民国初年的民族英雄。为了缅怀这两位民族英雄,民国政府在胡同里设置祠堂,供人祭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6 02:10 , Processed in 1.10519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