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形成于明代,因胡同中设有燕山前卫衙署,故名“燕山卫胡同”。清代改为“卫儿胡同”,亦称“卫衣胡同”“魏儿胡同”。1911年后为区别于南草厂东侧北魏儿胡同,改称为“南魏儿胡同”,亦称“南卫胡同”。因处于西四北侧自南向北数第六条胡同,1965年定名“西四北六条”。 明代时,新街口地区曾出现两条带“卫”字的胡同,即燕山前卫胡同和永清左卫胡同。这两条胡同名称与明代军队布防体系有很大的关系。 西四北六条的23号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另外5号、7号、9号、19号、21号、23号等为保存相对完好的四合院建筑。 5号院为两进带东跨院的四合院。一进院有倒座房3间,北房3间。北房东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通道,通道中部有一东跨院。二进院有北房、东西厢房各3间。目前这个院子后院的北房和东、西厢房没有经过翻建,保留着原来的建筑状态。 9号院为四进带东跨院的四合院建筑,横亘于西四北六条与西四北七条之间,后门为西四北七条甲6号。 17号院为三进四合院建筑,现在为北京六建公司职工宿舍。这所院子给人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树多,其中二进院有2棵石榴树、1棵枣树;在二进院与三进院通道中又有1棵海棠树、2棵香椿树。这个院子曾是原山西省建设厅副厅长赵晓峰先生的私宅。 赵晓峰(1912—1998),河南修武人,早年就读于北方军官学校和陆军步兵学校,在傅作义部供职多年,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抗战时期历任三十五军三十一师九十三团团长、暂三军副师长、军参谋长、一一一军参谋长、二五八师长等职,参加过平型关、忻口、太原、包头、绥西等战役。1949年9月19日,随董其武将军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绥远起义,后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第二十三兵团)。1950年4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三兵团第三十六军第一零六师师长。 1951年9月18日入朝,承担某军用机场修建任务。回国后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一师师长,先后承担了北京展览馆、北京体育馆、北京友谊医院等大型工程项目。1955年5月担任建工部大同工程总公司副经理、建筑工程部华北大同总公司代经理、建工部太原工程局副局长、山西省建设厅副厅长、山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号为军产房,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副庭长袁光将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梁必业将军曾在此居住。 21号院为中国近代著名画家陈半丁先生故居。陈半丁(1876—1970),原名陈年,字半丁,浙江绍兴人。1894年经友人介绍与任伯年、吴昌硕先生相识,跟随他们学习绘画、篆刻,协助他们整理资料,朝夕相处十年之久。其间又得吴谷祥、吴石仙等诸名家授以绘画技法。1906年到北京后,与吴观岱、贺履之、陈师曾时常相互切磋绘画心得。后应蔡元培先生之邀,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一职,上世纪40年代,陈先生曾多次参加或办各种形式的书画展和捐款义卖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 21号为陈先生在1951年购买的院子。1970年陈先生去世后,由其子女居住。其中第十子陈燕龙先生子承父业,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上有所建树。 现在的院门已被修葺一新。门处刻有“长留天地”四字,门楣上方有一幅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题材的绘画。 23号为四进四合院建筑。广亮大门,鼓形带花卉纹饰的门墩。屋格下方的檐上为松鼠和葡萄的纹饰,寓意为“多子多福”。倒座房南侧屋檐下的戗檐上为葫芦纹饰,寓意为“福禄”。门楣上方张贴着一个硕大的“福”字,门框两边为“和风甘雨被物遂生;善气谦光为福所肇”的对联,横批为“备至嘉祥”。门前台阶前两侧各有一个上马石。院门外有素面照壁墙一座,上面两角各嵌有一位护法武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院曾一度为西四北六条幼儿园园址。前院有4间倒座房,东、西耳房各2间。中轴线上的二门为垂花门,东、西两侧有抄手游廊。二进院有正房5间带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正房明间门裙板雕刻《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和花篮盆景图案。正房东侧有条通道与三进院相连。三进院有北房5间带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正房明间门裙板雕刻葡萄、松鼠、花篮、盆景等图案。四进院有后罩房9间。 31号为商业部宿舍,为三进带西跨院的四合院建筑。走进大门有一道影壁墙,向西有一跨院。跨院与主院之间为老式门楼,门簪上镶刻着“寿”字。西跨院的前院有3间倒座房及2间东耳房。前院与中院之间有道垂花门。垂花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段廊子,并与东西厢房相连。中院由各3间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正房东侧有通道与后院相连。后院为3间北房带东西2间耳房,另有东西厢房各2间。 34号位于西四北六条西侧的岔巷内。这个小院有3间北房、南和1间西房。由于长时间没有住人,该院落显得有些破旧。据附近的居民讲,这所院子曾住过天津《大公报》有“双子星座”之称的徐盈、彭子冈夫妇。 徐盈为我国近代著名记者,抗战期间曾赴西北战场采访,抗战胜利后任《大公报》驻北平办事处主任。彭子冈于1936年毕业后进入新闻界,任上海《妇女生活》记者,不久转入《大公报》,为抗战时期中国新闻界最为活跃的记者之一。 吴永良先生在回忆文章中谈道:“1986年初冬,我陪原《大公报》记者谢牧兄专程看望了徐、彭二位。他们住家在西四北六条34号。那是西四北大街向西的一条深巷子,差不多走到尽头才找到。院门朝北,走进去是个窄小的院落,南、北房各三间,东边是院墙,一小间西屋。院子里有两棵带着枯叶的小树,房顶上匍匐着一些枯草,显示出年久失修的迹象。徐、彭二位住的是北房,各占一间,中间是堂屋。徐公先引我们到西间看望子冈。小屋约七八平方米,一张单人床和几个旧箱柜外,只有两张方凳。” 徐城北先生是徐盈和彭子冈夫妇的孩子,当代研究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和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著名学者。和胡同中的陈半丁先生的小儿子陈燕龙是小学同学。 另外,著名民俗专家、文史学家邓云乡(1924—1999),著名歌唱演员殷秀梅也曾住在西四北六条。 邓先生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底。且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勤于著述,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 邓先生在研究老北京文化上成果显著。他写北京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细作精工地从小处着笔。著有《鲁迅与北京风土》《眼睛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北京四合院》《旧京散记》《宣南秉烛谈》等作品。在《文化古城旧事》一书中有篇《八道湾老屋》的文章,介绍了鲁迅先生与文化名人交往的情况。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6 02:10 , Processed in 1.129823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