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我的胡同札记:从镜头定格到烟火深读

2025-8-31 19:4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北京映像之捕光捉影 |来自: 老北京回忆

摘要: 最初拍北京胡同,我的目的简单又直接就是为了拍照和记录。那时的胡同对于我,更像是一本摊开的画册。目光所及,只聚焦于青灰瓦檐的曲线、斑驳木门上的铜环、墙角斜伸的一枝海棠。举起相机,框选、按下快门,将这些“ ...
最初拍北京胡同,我的目的简单又直接就是为了拍照和记录。那时的胡同对于我,更像是一本摊开的画册。目光所及,只聚焦于青灰瓦檐的曲线、斑驳木门上的铜环、墙角斜伸的一枝海棠。举起相机,框选、按下快门,将这些“好看”的瞬间定格成图片,便觉得完成了与胡同的对话。至于墙里人家的生活、胡同名字的由来、砖缝里藏着的岁月,我从未想过要去探寻。

还记得十年前我刚刚踏进胡同,我背着相机穿梭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当时的眼睛里只有“出片”的元素,看着相册里的“胡同大片”,便觉得“读懂了胡同”。那时对我而言,胡同只是静止的“风景模板”,我与它的交集,不过是镜头与画面的相遇。

后来的一次偶遇,改变了我对胡同拍摄的看法。有一年初夏,我无意拐进了一条名不经传的窄巷——后来才知道那是七井胡同。幽静的巷子里没有熙攘的游客,只有一位老人坐在门口择菜,摇蒲扇。见我举着相机东张西望,老奶奶笑着招手:“过来歇会儿吧小伙子,院子里的紫藤花这会儿开得正好。”

我跟着老奶奶走进院子,眼光瞬间被满架的紫藤花吸引,淡紫色的花穗垂落下来,像瀑布般覆在院墙上,风一吹,花瓣簌簌落在青石板上。老奶奶指着紫藤说:“这棵藤啊,比我的岁数都大,我打小就在这藤下玩。”她又指着院角的一眼老井说:“以前胡同里没自来水,街坊都来这儿挑水,夏天井水冰凉,还能镇西瓜呢。”那天下午,我没再拍一张照片,就坐在紫藤花下,听老奶奶讲胡同里的故事——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的老房子翻修了,哪棵树是几十年前大家一起种的。那些琐碎的日常,让我第一次觉得,胡同里的生活这么鲜活。

后来我再去拍胡同,相机渐渐成了“配角”。我开始放慢脚步,去留意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故事:我开始了解“史家胡同”曾住过章士钊、傅作义、艾青等众多文化名人,“南锣鼓巷”自元代起就是繁华的商业街;北沟沿胡同23号梁启超曾在此发动“戊戌变法”;恭俭胡同是明代内宫监的旧址,郑和当年就从这里出入;杨梅竹斜街旧时种满杨梅树,还住过鲁迅、沈从文等文人;我甚至发现,有些胡同的名字特别“接地气”,比如“屎壳郎胡同”(后改名“时刻亮胡同”),藏着老北京的市井幽默。

我也会留心观察胡同里充满了烟火气的生活细节:清晨推着小车卖豆浆的吆喝声、午后坐在藤椅上看报纸的大爷、傍晚家家户户窗子里透出的橘红色的光。原来胡同不只是静止的风景,更是鲜活的生活容器,藏着老北京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我还认识了许多胡同里的“老住户”,在磨盘院胡同守着老院子的于爷爷,会邀请我到他家里吃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和我聊着他年轻时候的故事;在烂漫胡同开了三十年小卖部的张婶,她能记得胡同里每一户的喜好,谁家爱喝北冰洋,谁家总买酱油醋,都一清二楚。

如今再逛胡同,我不再带着“拍照任务”,却收获了比图片更珍贵的东西。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成了我认知里最生动的部分。我对胡同了解,终于从表面的“看见”,变成了深入的“探究”——一块灰砖青瓦、一扇朱漆剥落的门、一张张充满褶皱的笑脸、一条条弯曲幽静的小街……那些藏着深深的、值得品味的故事。

现在我的笔记本电脑里记满了关于胡同的故事,我不再执着于“拍好看的照片”,更喜欢在胡同里“瞎逛”:雨天看雨水顺着灰瓦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小水花;雪后看胡同被白雪覆盖,树上露出半截红灯笼;甚至只是坐在胡同口的石阶上,看行人来来往往,听街坊们聊天说笑。我喜欢的,胡同的“灵魂”——那些藏在烟火里的人情、岁月里的故事,还有老北京人骨子里的从容与温暖。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4 05:26 , Processed in 1.09837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