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 年北京地图上的西四北大街 西四北大街的古都风韵 西四北大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北部。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西四东大街,南端与阜成门内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四东大街交错为十字路口。明清及民国时路口设有四座牌楼,今西四大街北段有一座当街庙,供奉额森。清宣统年间,此街分为两段,靠近西四牌楼的南段称西四牌楼,其北称当街庙。民国后两段合称西四北大街,以其位于西四牌楼之北而名。西四南大街南段称缸瓦市,历史上因有缸瓦、陶器、瓷器等市场而得名。20世纪60年代,缸瓦市并入西四南大街。 红罗厂在西四北大街东侧、太平仓南侧。《明宫史》载:“凡宫中所有红罗炭者,皆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用红土刷小圆荆筐盛之,运至红罗厂,故名红罗炭也。”明代,皇室机构臃肿,除在皇城内设置二十四衙门外,还在皇城外建有大量为他们服务的单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称:“积庆坊四铺:有红罗厂、战车厂、太平仓、惜薪司。”明清两代,宫中及内宫衙门取暖全靠木炭。上等木炭产于河北涿州、通州、蓟州、易县等地,用硬质木材烧制而成,乌黑发亮,燃烧耐久,火力旺盛,无味,无烟。木炭到京后,在红罗厂按尺寸截短,用小圆荆筐装好,外刷红土,名红罗炭。红罗厂是外厂,隶属于惜薪司,红罗炭由内厂惜薪司负责分发。惜薪司在西安门内大街南侧,今名惜薪胡同。明代,惜薪司下设多处薪炭供应地。其中,北厂西邻太平仓,南厂在宣武门外老墙根,西厂在复兴门内都城隍庙东。如今在西黄城根北街,尚有大红罗厂街、大红罗厂南巷,即此处曾有供应红罗炭的衙门而得名。 护国双关帝庙位于西四北大街167号、甲167号,建于金朝大定年间(1161年至1189年),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关帝庙。该庙原有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李用所立《义勇武安王碑》,翰林院侍读学士臣阿尔威撰文。元泰定二年(1325年)泰定帝及皇后捐资重修。明朝正统十年(1444年)重建。后来,又先后于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嘉靖十九年(1540年)、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该庙坐西朝东,有山门、钟鼓楼、正殿,全部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分为前后两个院落。殿内供奉泥塑关羽坐像和漆胎岳飞像,现早已不存。山门为硬山式拱券门,上有匾曰“护国双关帝庙”。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前出悬山抱厦。据1936年登记档案,院内房屋共有20间。山门、大殿为金元风格,大殿木构完整。庙内元朝、明朝石碑于20世纪80年代被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该庙曾为民居。2017年,为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彰显独树一帜的世界著名古都风貌,西城区对护国双关帝庙等古迹完成腾退,并进行了修缮。 西四东北转角楼 西四路口西北和东北为相互对称的两座转角楼,转角楼各有两层,一层是大厅,二层是看台和窗户。转角楼修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专门为慈禧太后60岁花甲寿大辰而建。1893年前,慈禧就开始准备在颐和园摆宴的庆祝活动。拟从西华门到颐和园十五里长的御道上,搭建经坛、戏台、彩殿、牌楼等景点建筑。还要组织高僧高道念经打醮,戏班演戏,百姓夹道欢迎。西四牌楼是慈禧从皇宫到颐和园的必经之路,在这里修建两座转角楼,一是为点缀街景,让慈禧喜欢;二是控制制高点,保卫慈禧的安全。不料,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黄海挑起甲午战争。8月1日,中日互下宣战书。慈禧不得不在9月25日下旨,取消颐和园庆典及沿途的“点景”工程。西北角的转角楼,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新华书店西四书店,砖木结构,东、南两翼各面阔五间,成曲尺状连接,屋顶为灰瓦起脊,檐柱为朱红油饰,梁柱檩柁用材壮硕,系为当年旧物;东北角转角楼,为工商银行重建的新楼。 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西四北大街西侧有西四北头条至八条胡同,现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元、明两代,此处属鸣玉坊,清代为正红旗地界,现基本保持明代街巷胡同格局,现存的四合院建筑,大多为明清两朝的产物,是北京四合院样式最丰富、数量最大的地区之一。以上八条横平竖直的胡同,自明朝起各有专门名称,可惜在1965年北京市调整地名时被更改为数字。 西四北二条胡同 西四北头条在明代称驴肉胡同,因驴肉集市在此得名。1911年后雅称礼路胡同,后沿用至今。 西四北二条,原称西帅府胡同。明武宗南征时,自命太师镇国公,在此设帅府。《明史·武宗纪》载:“(正德)十三年九月癸丑,(帝)诏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正德帝自名),亲统六师,肃清边境,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米五千石。”在西四北二条内,建统帅驻京边兵的府第。为区别东城“帅府胡同”的东帅府,时称“西帅府”,所在街巷也成为西帅府胡同。9年后,明武宗崩于京师豹房。嘉靖帝登基“遗诏遣还各边军”,才把几万边军遣还。 护国双关帝庙 再北为西四北三条。明称箔子胡同。用苇子或秫秸编成帘子称“箔”,涂上金属粉末或裱上金属薄片的纸亦称“箔”,往往用做纸钱。此胡同内有与此行业相关的作坊。“箔”清讹为“雹”,民国后“雹”又谐音改为“报”。3号隆长寺,原为明汉经厂外厂,尚存山门及部分殿房。11号坐北朝南,西边是住宅,东边是花园。花园的东墙前建有假山,上有四檩卷棚爬山游廊,廊与绣楼及八角攒尖亭相连,曾为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的住宅。19号院是一座小型四合院,大门在东南角,为1间如意门,门楣上方装饰砖花图案。39号(原报子胡同18号)是程砚秋故居。程砚秋,满族人,自幼学戏,拜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代表剧目有《锁麟囊》《荒山泪》《武家坡》《贺后骂殿》等。程砚秋在北京迁居10余处,以后20年间一直住在这里,直到1958年逝世。 西四北四条,原称受壁胡同。明代,因紧靠驴肉胡同,成为加工兽皮的作坊聚集地,称“熟皮”胡同,以后讹传为“臭皮”。民国后被雅化称为“受壁”。明代其西侧紧靠大明濠(今赵登禹路),濠上设有“王公桥”。 西四北五条,明称石老娘胡同。“老娘”者,产婆旧称。或因石姓老娘居住在此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末,大汉奸王克敏曾在此居住,以后又成为军阀张宗昌的宅邸。 西四北五条东口原有当街庙,《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西四牌楼北,当年在甬路中间有一庙宇,庙宇建在路南面,名当街庙,其址在石老娘胡同(今西四北五条)东口,庙供额森牌位。 西四北六条。明时燕山前卫衙署设于胡同之内,称燕山卫胡同。清简化为卫儿胡同。卫亦写作魏,为与其他称魏的胡同相区分,这条胡同曾称南魏,是典型的中型四合院住宅,坐北朝南,前后共四进院落。大门外有照壁,门前台阶两侧列上马石一对。大门在住宅东南角,门内有影壁。前院南房四间倒座,东西耳房各二间。中轴线上二门是垂花门,两侧抄手游廊,墙面饰以什锦灯窗。二进院北房五间,两侧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耳房各二间。北房明间门裙板雕刻《西游记》等古典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花篮盆景,其东侧建过道与后院相通。三进院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耳房各二间。北房明间门裙板雕刻葡萄、松鼠、花篮盆景。后罩房已纳入西四北七条范围。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四北七条,原称太安侯胡同。明代,泰宁侯陈珪的宅邸在此胡同内,故名泰宁侯胡同。到了清代,由于道光皇帝叫敦宁,为了避讳,改为泰安侯胡同。 西四北八条,明代称武安侯胡同,因武安侯郑亨的府邸设在胡同内而得名。清代曾称五王侯胡同,后又改称武王侯胡同。 市场大多集中在西四 西四周围,元代是诸市集中地。元《析津志》略谓:“羊市、牛市、骆驼市,俱在羊角市。”羊角市在今西四一带,根据古代“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的说法,明代在此设立刑场,名为“西市”。羊市即今阜成门内大街,马市东起西黄城根北街,西至西四北大街。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谓马市在元时称马市街,“亦称东大街”。 清代在马市西北设有鹌鹑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称马市大街,即今西四东大街;以南称丁字街,后称西四南大街。民国初年,在清鹌鹑市的基础上建起市场,因地处西安门外,取名“西安市场”。西安市场虽地处西四繁华地带,但它无论从规模还是名气上远不如王府井的东安市场。据说最初此地仅有四个茶馆,后来陆续有些打把式的在这里卖艺,一些卖小吃和做小买卖的也蜂拥而至。有位叫魁斗的旗人,特地书写了“西安市场”的牌匾,悬挂在市场出口。 侯宝林先生在其回忆文章中,写到他年轻时在西安市场卖艺糊口的情况。位于西四东大街55号的胜利电影院,其前身便是位于西四西安市场内的西庆轩茶园。马市大街北侧有一条名为“西安大院”的小巷,北起小糖房胡同,南至西四东大街,南北弯曲走向。民国后成市,因西安市场而得名。日伪统治时期西安市场毁于大火,以后即逐渐萧条。所谓“西安大院”,在新中国成立前其实是一处空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小巷两侧陆续搭建起密集的简易民房。新中国成立后,市场被撤销。1965年定名为“西安大院”。同年,因马市大街位于西四路口的东面,因此更名为西四东大街。西四东大街西端位于西四商业区内,单位众多,有胜利电影院、华宏公司、通胜商行等。向西通过西四南大街贯通金融街区域,形成老城区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阜成门内大街东起西四,西至阜成门,因位于阜成门内,故得名。清乾隆年间,将阜成门内大街分为两段,从阜成门至沟沿(今赵登禹路)称阜成门街;从沟沿往东至西四牌楼,因当地有羊市,称羊市大街。民国年间,羊市已不存在。1956年取消羊市大街名称,合称阜成门内大街。明清时期,阜成门内大街与朝阳门大街之间被皇城阻挡,东西两街不能通行。1912年皇城内开禁,20世纪20年代在阜成门至朝阳门之间修成碎石路,30年代修成了沥青路面。1953年拆除阜成门瓮城,1956年展宽阜成门内大街至15米。截至1990年底,阜成门至朝阳门间的道路基本畅通。 阜成门内大街古迹商店众多,街面繁华,为北京城区的交通干道。东段有广济寺,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中段有历代帝王庙,建于明代,是全国建筑等级最高的庙宇。西段有妙应寺,建于元代,因有白塔,泛称白塔寺。东口北侧西四新华书店与南侧的西四包子铺建筑下面亦有元大都地下水道遗存,现为西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鲁迅先生的纪念馆和故居,亚洲最大的地学类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以及许多古朴幽静的四合院、历史悠久的老字号等,都徜徉在这条京味浓郁的老街上。 豫王府的墙,礼王府的房 在西四缸瓦市大街东侧,北起缸瓦市,东到西皇城根,南达东西向大酱坊胡同,这一片地域内曾建有礼亲王府和定亲王府。 礼亲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北至颁赏胡同,西至定亲王府,南达大酱坊胡同东口,明代这里是崇祯皇帝正宫周皇后父亲周奎的私宅。《旧京遗事》中说,周奎当年“以穷售医,而医颇不售,家尤日穷。”崇祯三年(1630年),周皇后长子朱慈烺被册立为皇太子,周奎随之被加封为嘉定伯,岁禄千石。满清进驻北京后,府邸归礼亲王代善所有。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跟随清太祖征战多有战功,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去世后,由他的第七子满达海承袭改号巽亲王,巽亲王府占西部院落,乾隆年间巽亲王府改建定亲王府。 代善第八子为祜塞郡王,其府在礼亲王府东部院落。祜塞之子杰书因平定藩王耿进忠有功,继袭亲王爵赐号康,康熙帝下旨对康王府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复礼亲王封号,康亲王府改称礼亲王府。礼亲王府规模宏伟,地域宽广,呈长方形,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建筑,共有房屋五重、院七进。东路为住宅,由十二进院落组成,西路由花园、屋宇等十一进院落组成。整个王府共有房屋、廊庑等480余间。在清代所建的诸多王府中,最大的是礼亲王府和豫亲王府。老北京有“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的谚语。1927年礼亲王府作为华北学院校舍。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民政部办公场所,现为国务院事务管理局办公地,1984年被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定亲王府建设义达里居民区 定亲王府在礼亲王府西侧,占地约2.7万平方米,西起缸瓦市,东至礼亲王府,北达颁赏胡同,南抵羊皮市胡同,有房400余间。始封王永璜系高宗第一子,乾隆十五年(1750年)卒后被追封为定亲王,其子绵德袭定亲王。光绪年间,乾隆帝六世孙、爱新觉罗·毓朗降袭贝勒,定亲王府改称朗贝勒府。毓朗是末代皇后婉容的外祖父,被授任军机大臣。民国时毓朗之子恒馞成为定亲王第八代,降袭贝子。恒馞念过大学,其生活放荡不羁,是当年北平城颇有名气的纨绔子弟。当时城里仅有两辆小汽车不挂牌照,一辆是摄政王载沣的,另一辆就是“馞贝子”恒馞的。 西四义达里与砂锅居 毓朗去世后,家里日子愈发困难。1928年,其家人将王府售出,买方为华比银行买办丁济谦。华比银行随后将定亲王府西院、中路拆平。以后这块地皮被一再转手,北边的义达里居民区就建在这块地皮上。定亲王府北墙和东墙现在仍可见到,东墙到九三学社办公地,王府现存部分建筑也位于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院内。缸瓦市东侧有老字号砂锅居,砂锅居出名后,每天不到中午就摘掉店幌子关门歇业,因此北京有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义达里居民区所在地,原是朗贝勒府。1930年天津巨商韩某购得该府北半部,1936年在此建成义达里四合院房产,总计38个院落,逐渐形成了居民区。内中7条小巷名义达里、乐群巷、孝贤巷、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勤俭巷等。义达取成语“行义达道”,出自《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指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乐群取成语“敬业乐群”,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为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义达两字如同孝贤、慈祥、福德、忠信、勤俭等词,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义达里西口面临西四南大街,是一条长300多米的“死胡同”,当初出入义达里只有一座大门,且有门扇。1965年7条小巷合并,统称义达里。义达里西口为青砖券门门洞,门额上雕有张学良的老师、张济新先生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题写的“义达里”匾额。门楼两侧的墙壁上曾刻有“义达里宝地福田境由心造,缸瓦市忠言笃行道在人为”的对联。 本文选自《纵横》杂志2025年第9期“地方风采”栏目,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5 03:30 , Processed in 1.23160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