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与南锣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不同的「烟火气」

2025-10-15 10:3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高申|来自: 天天副刊

摘要: 对于在北京工作、生活、旅游的很多朋友而言,南锣鼓巷算得上既熟悉又陌生的“老相识”。而对绝大多数朋友来说,与南锣隔鼓楼东大街相望的北锣鼓巷,却显得比较陌生。今天,笔者给出一条较为详尽的探访路线,咱们来寻 ...
对于在北京工作、生活、旅游的很多朋友而言,南锣鼓巷算得上既熟悉又陌生的“老相识”。而对绝大多数朋友来说,与南锣隔鼓楼东大街相望的北锣鼓巷,却显得比较陌生。今天,笔者给出一条较为详尽的探访路线,咱们来寻找一下北锣的那些宝贝地标吧。

从安定门桥穿行胡同进入北锣鼓巷,胡同都大有故事

游走北锣的起点,就放在整片区域东北角的安定门桥。然后,沿着安定门内大街路西自北往南走,先后经过灵光胡同、永恒胡同、柴棒胡同。

灵光胡同的原名,叫做灵官庙,得名于胡同西段路北的一座供奉着王灵官的道观。永恒胡同的旧称,叫做姑姑寺,得名于胡同西段路北的一座供奉着如来佛、观世音等的寺庙。如今,这两处宗教建筑都已消失。

柴棒胡同名字的由来,或与民众日常生活有关,且多少年未变。走进柴棒胡同,寻觅路北的一座名为文殊庵的庙宇,可惜全无印迹,倒是门口标有“完颜氏王衡光故居”字样的老宅院,让人倍感兴趣。据说,这位王衡光是金朝皇帝后代,清末民初曾经担任过政府职务。要说起来,如今的完颜氏后人,多用“王”、“汪”、“完”、“颜”等姓。

走到柴棒胡同西侧尽头,被一堵墙拦住去路。此地,便是昔日的达尔汉亲王府花园所在地。按照文史学者冯其利先生的推测,昔日的花园府占地八亩,但建筑物有限,仅在东北隅有一组院落。

自花园府的小小通道一路往南,穿行车辇店胡同、谢家胡同之后,西侧所见到的便是北锣鼓巷。车辇店胡同的由来,可能与皇家或民间的车轿停放有关。谢家胡同的名称,则与“卸甲归田”的说法相关(北锣区域的东北角,便是旧时军队凯旋进京时所使用的安定门)。谢家胡同内,曾有一座不大不小的关帝庙,可惜早已无踪。

进入北锣鼓巷,南行不远,东侧是分司厅胡同。元明清两代的“市政府”都坐落于此。元朝时候,在胡同路北建有元大都路总管府。明代之后,被改设为顺天府的衙署机构,迁至胡同路南的区域。这样一来,分司厅胡同的南北两边,都成为“市政府”曾经的办公用地。如今,有着悠久历史的分司厅幼儿园(始建于1925年)、小学(始建于1914年),依然是整片区域的人气所在。

分司厅胡同西侧,是华丰胡同。这条胡同最初的名字,来自东段路北的法通寺。其实,在法通寺的东侧,还有一座琉璃寺。就在法通寺附近,曾经居住过一位名叫廉维的女性,她的丈夫是国民革命军的炮兵负责人张基,她的女儿是著名话剧、电影演员张瑞芳,她的外孙女是导演过电影《瞧这一家子》《夕照街》的王好为,她曾经掩护过的战友,有彭真、黄敬等。这位传奇女性在华丰胡同的家,是党的地下工作联络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北锣里有一座明黄琉璃瓦覆盖的财神庙,房子却只有三间

从华丰胡同出来,再回到北锣鼓巷。一路向南,走到南口东侧,眼前出现一座财神庙。这座庙的规模实在有限,只三间北房。殿宇虽为硬山式建筑,但屋顶却用明黄琉璃瓦覆盖,被世人称作“黄瓦财神庙”。

如果您对古代建筑多少有些了解的话,或许会知晓: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黄琉璃瓦,而民间庙宇一般不允许用黄琉璃瓦。而眼前的这座黄瓦财神庙,按照民国十七年(1928)问世的《北平特别市政府寺庙登记》中描述:“(庙宇)东西宽四丈八尺二寸,东面南北长一丈七尺九寸,西面南北长二丈六尺,房屋共四间半。”由此推算,这座庙宇总共只有120平方米左右的占地面积。如今看来,黄瓦财神庙内的殿堂只有一座(早先至少还有一座临街的山门)。就这么小小的一点儿地方,居然也用黄琉璃瓦,岂不让人大为惊诧。

因为不解,而且没有任何官方解释传出,所以民间开始为黄瓦财神庙编出了各种故事。其中,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故事,主人公竟然是雍正帝胤禛。话说胤禛登基之前,尚住在雍亲王府内。这座雍亲王府,就是后来的雍和宫。当初,胤禛要进宫面圣或当差,每次都会途经鼓楼东大街。可巧的是,这小小财神庙正好位于大街路北。于是,胤禛便经常在此许愿。愿望为何,外人不得而知。但此后胤禛做了皇帝,随后下令对小庙进行重修。由于不想打扰周边的民众生活,所以并未扩建庙宇,只是采用了皇家所使用的明黄琉璃瓦。如此看来,胤禛所许下的愿,或与争夺皇位有关。

其实,这个说法有很多漏洞。根据文化学者宗春启先生的推断,胤禛上朝路线,应是自雍亲王府一直往南,然后由金鱼胡同一带进东华门。这或许是最便捷的方案了,何必要绕行鼓楼东大街呢。

倘若与雍正帝无关,那么这座小庙修出了如此高的等级,又该与谁有关呢?当您站在黄瓦财神庙门前的时候会发现:庙宇所在的鼓楼东大街确实繁华,尤其是大街南侧的南锣鼓巷区域。在此区域内,拥有清代的值年旗衙门(雨儿胡同)、步军统领衙门(帽儿胡同)、梓潼文昌帝君庙(帽儿胡同)、镶黄旗官学(圆恩寺胡同)等,这些机构与财神爷的关系不太大。在黄瓦财神庙以北的千福巷(曾经的千佛寺)内,有清代的宝泉局西作厂或与财神庙有关。宝泉局是隶属于户部的铸钱机构,与隶属于工部的宝源局并存。清代的宝泉局,下设东、西、南、北四处作厂,全部位于东城界内。东作厂在东四四条(如今留存),南作厂在钱粮胡同,北作厂在北新桥三条,西作厂在北锣鼓巷区域内。或许,黄瓦财神庙是户部或下辖的宝泉局官员办公用地,所以使用了黄琉璃瓦。



主街的净土寺,是后来雪花牌电冰箱厂的所在地

看罢,折回北锣主街,一路往北,见到西侧的净土胡同,便直接走进去。净土胡同东口,据说有东北奉系军阀将领杨宇霆的宅院。再往西走,路北的高台阶建筑便是曾经的净土寺。据老街坊介绍,此地后来是雪花牌电冰箱厂的所在地。据说,国内第一台电冰箱就是这里生产的。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只要提及买冰箱,很多人就会说“北有雪花,南有万宝”。净土寺旧址以西不远,目前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所使用的楼宇,乃是昔日《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所在地。

穿过东西走向的净土胡同,便是南北走向的宝钞胡同。这条胡同的名称,来自元代纸钞以旧换新或兑换金属货币的倒钞机构。在宝钞胡同北段路东,有北京城内时间最悠久、始于1644年八旗官学的北京市第一中学。在1894年,这里还增建了“经正书院”。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曾应邀在此授课。

距离北京一中南侧不远,就是宝钞胡同路西的那王府。这座王府曾经的规模,远比今日所能见到的大得多。那王府的名称,与超勇亲王策凌的第七代孙那彦图有关。作为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策凌曾娶康熙帝之女为妻,且得宠于康雍乾三代。到了那彦图的时候,因其抗日爱国的立场,曾获得官民的一致赞誉。

那王府的正门,应该开在国兴胡同(昔日高公庵)。但实际开启的,是位于宝钞胡同的东阿斯门。昔日的国兴胡同内,占据着王府西南一角的,是明代宦官高勋所建的庙宇,被民众称作“高公庵”。而与高公庵前后(南北)相对的,是临国祥胡同开门的那王府后身,此地曾经居住过民国政客王荫泰。

回到宝钞胡同主路,在经过国祥胡同、那王府(门)、国兴胡同之后,路西的王佐胡同便悄然出现。王佐胡同的东段路北,曾经居住过北洋军阀时期的风云人物、担任过湖北省督军的王占元。在规模庞大的王占元寓所西侧,还住过末代顺承郡王。这位郡王的院落,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买下,以致本人搬家。王佐胡同往南,是豆腐池胡同。就在豆腐池胡同与宝钞胡同交汇的胡同口西南侧,曾经居住过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

或许,豆腐池胡同是整个北锣地区游客最多的了。在这条胡同里,既有毛泽东同志的恩师、岳父杨昌济的寓所,又有被称作“龙尾之要”的宏恩观。

从历史上看,宏恩观曾经历了千佛寺、吉祥寺、清净寺、宏恩观四个阶段。自元代元贞年间至明宣德年间,这里叫做千佛寺。此后,其更名为吉祥寺。尽管官方改了名称,但民间依然习惯称之为千佛寺。到了清乾隆年间,吉祥寺又更名为清净寺。待光绪年间,清净寺再度更名为宏恩观。从乾隆年间的《京城全图》中看,豆腐池胡同共有三座寺庙,自西向东依次为天仙庵、清净寺和地藏庵。光绪年间,天仙庵与地藏庵被并入清净寺,使清净寺向东西两端拓展,扩建为后来的基本格局。

对了,在宏恩观与杨昌济故居之间,也就是豆腐池胡同路北的位置,还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名为赵府街。这“赵府”是怎么回事,估计没人清楚了。但赵府街副食店的“二八酱”,却是很多老北京市民的最爱。副食店北侧不远处,还有一个文创空间。据说,由于那里曾经住过100多户前来支援北京建设的上海家庭,还被称作“上海大院”呢。而今,虽然物是人非,但坐下喝喝咖啡、看看文创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5 22:40 , Processed in 1.11468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